种植的大棚蔬菜病虫肆虐,水果口感品质总是不尽如人意,粮食的产量逐年下降却不知所措,高成本投入得不到丰厚回报,昔日的种田能手将所有原因归结为化肥农药不给力
干瘪的果实
一亩见方的大棚里,发蔫的秧子从这头延伸到那头,仔细观察秧苗,细微的小虫子聚集在植物的茎叶上。这是种了20年香瓜的康子龙遇到的麻烦事。只不过,他搞不明白,自己很注意防治,各种营养、肥料也上得特别勤,为何还会出现这些灾害?
“拔苗助长,不住地往土地里灌肥,灌药,这就是后果。”土地医生王玉梅看得明白,症结不是出在秧苗上,而是出在土地上——土地病了。
随着农村改革的全面启动,分散的土地开始集中。流转到土地的农场主、种粮大户们更多地选择种植无公害、有机、绿色的高附加值农作物,对土地有着更高的要求。正因如此,土地医生越来越忙。
这几年,因农业污染前来问诊的种粮者越来越多。可这些人却大多蒙在鼓里——他们遇到的问题正是由自身错误的耕种方式导致的。王玉梅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太谷县程家村,前来求医问药的基本是周边村里的种粮大户、蔬菜大户和合作社的理事长。他们种植的大棚蔬菜病虫肆虐,水果口感品质总是不尽如人意,粮食的产量逐年下降,高成本的投入得不到丰厚的回报,这些昔日的种田能手将所有的原因归结为化肥农药不给力。
尽人皆知,“民以食为天”,但多数人却往往忽视,“食以安为先”“安以质为本”。粮食安全包含着质与量两重含义。如今,农户为了增产增收而肆意施肥,既污染了土地又损害了粮食品质,粮食的增产增收却是以损害品质为代价。
生病的土地
7月23日,烈日当头,程家村蔬菜种植大户刘万成着急地给王玉梅打电话求助。
王玉梅,全省首家家庭科技服务站创办人,土肥专家,常年无偿为村民们服务,大家亲切地称她为“庄稼医生”。
“老师,我种的这3亩辣椒,不管怎样施肥,就是不见好收成,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氮肥施得过多了,辣椒喜钾肥,注意多施钾肥和有机肥。”当王玉梅问及种田者土壤酸碱度、农产品所需氮磷钾比例时,他目瞪口呆。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植户们信奉着“多施肥多产出”的经验,许多胡子花白、有着二三十年种田经验的老农也视之为“真理”。作物产量的形成有40%-80%的养分来自土壤,为保证土壤有足够的养分供应容量和强度,保持土壤养分的携出与输入间的平衡,必须通过施肥这一措施来实现。“化肥本身是好东西,但现实中耕种者却错误地使用了化肥。”王玉梅说,人的饮食讲究营养均衡,作物也是一样。即使再好的补品,天天吃、顿顿吃,某些元素势必供给过剩、某些元素势必不足,营养失衡、抵抗力下降,就容易生病。而农户撒施的复合肥氮磷钾比例恒定,撒得越多,作物的营养越失衡、抵抗力越差。病虫害一多,多数农户会更多地追加农药、化肥,最终形成恶性循环。大棚蔬菜种植户李华英家的土地诊治后,她豁然开朗:农民年年种地,却不一定会种地,农田也有很多“疑难杂症”,需要“土地医生”给会会诊,帮帮忙。
化肥被称为农作物的粮食。中国耕地不足世界的10%,却使用了全世界1/3以上的化肥。有数据显示,从1980年至2008年,中国粮食产量扩大了1.5倍,在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化肥消费量却增加了3倍以上。农业部也曾给出一组数字,每年中国每2.5公斤粮食要用0.5公斤化肥,超出了国际公认安全线的一倍左右,化肥使用效率比国际低大概50%。农药每年用130万吨,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5倍。这导致土壤的残留物超标,包括重金属、有机物农药的超标大概是20%。
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土地大量使用化肥的危害渐显。找过土地专家的就诊农户纷纷表示,以前“多施肥多产出”的经验不灵了,化肥投入产出的曲线开始掉头向下。越来越多的土壤出现板结、酸化、盐化等现象,甚至个别农户几乎陷入了绝产绝收的境地。
用好化肥双刃剑
几年前,省科协农科110土肥专家王维治在晋中榆次一带为农户提供诊断土地服务,他常年走村串巷、挨家挨户上门询问。可如今,各地主动求诊的人络绎不绝,让他分身乏术。
“中国的耕地并不属于农民所有,只是承包关系,农民一直在过度挖掘土地的价值。土地改革、批量流转后更是如此。”王维治说,如果让背负着巨额流转费的种植大户花一年的时间诊治土地而不种植,几乎没有一个愿意。但他们为了追求高附加值,却往往希望种植无公害、有机、绿色的瓜果蔬菜。土地医生所能做的仅仅是纠正错误的施肥方式,使土地逐渐得到修复,但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土壤修复,政府是关键。农业专家表示,由于土地产权的问题,农民缺乏维护耕地质量的内在动力。因此,土壤修复不仅在经费投入、修复技术的研发和试验示范、修复工程的组织和实施方面还需要依靠政府,在土地产权改革、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土壤修复投入的政策性鼓励等方面,更需要政府主导。
有关部门表示,国家每年将拿出几百个亿,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的试点。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还需要尽快出台综合性的配套政策和措施,来拉动并加速全国的土壤修复改良。两位本土专家建议,借助我国现行的农资综合补贴机制,以国家的农业补贴政策为依托,构建农资综合补贴与新型土壤修复技术推广的良性互动体系。关键是要调整政府现行的输血式农业补贴方式,将农资综合补贴从现金直补形式调整为向农户补贴科技含量高的农业生产资料形式,包括土壤修复技术,逐步提高我国农业的科技含量和耕地质量。
公众是土壤退化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土壤修复需要公众监督,需要全民参与。相关科研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土壤退化技术的创新研发和示范推广,夯实土壤修复的技术基础;农户应加强土壤修复改良意识,积极引进新科技、新耕作制度,提高耕地质量;媒体应加强宣传和科普教育,让公众认识到,首先要有土壤的健康和安全,才会有农产品的健康和安全,才可能有国民的健康和安全。
原标题:土地医生有点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