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7年,政策层对于推行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就开始了研究。2008年初,国家发改委、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联手在电厂脱硫领域推行特许经营试点,将电厂的脱硫设施交给第三方专业治理公司,以脱硫电价款对达标的治理服务进行支付。
从一开始就参与试点的国电清新董事长张开元恐怕最知道这其中的苦辣甜酸。对于工业企业第三方治理模式,张开元的总结很简洁:非常好,非常难,有希望。
专业脱硫只能捡漏儿?
自己成立环保公司互相投标治理工程,事实上是变了味道的第三方运营
国电清新是专职进行脱硫工程建设、运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是上述试点中唯一一家民营企业,张开元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称,国电清新能有今天的发展,实际上得益于第三方治理。
“从环保企业的角度,如果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综合实力和优势的话,通过第三方治理模式可以很容易地做强、做大,事实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张开元说,这种模式对排污企业也有很大好处,省去了治理的麻烦。“本来是一个被监管方的企业,变成了对专业公司的监管方,甩去了包袱,安心做生产。”
在他看来,第三方治理最重要的优势是显著提升了污染治理效果。“有一年我们在电厂的脱硫项目据说被检查了37次,但我都不知道。因为我们不关心这些,只用核心技术、高效管理将这个脱硫设施运行好。不管谁来查,都没有压力。”
这么好的事情现在推行得怎么样?张开元直言不讳:不怎么样。“主要是难在排污企业不愿意开放这个市场。当然不是一点儿没有开放,我们也做了一些。但只能拣他们剩下的。”
张开元此前就曾“炮轰”5大电力集团“自己成立环保公司互相投标治理工程,事实上是变了味道的第三方运营,公开透明的多方监管无法实现。”
他说,这些“脱胎”于电力企业的脱硫公司,他们认为在环保电价补贴基础上运行起来容易且有收益的,这种项目不会放到市场上;如果认为项目确实很困难,认真运营会没有收益甚至会亏本,这些项目我们才够得着。
国电清新为什么愿意做“不赚钱”的项目?张开元说,专业公司在核心技术、运营管理上有明显优势。“他们嫌弃的项目,我们觉得还是可以有合理利润的。”
他甚至曾经在一次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座谈会上,提出不要再增加补贴了。“因为在现在这个补贴力度上我们还有事可做,如果再提升补贴,所有的治理项目都变成了盈利项目,给我们的市场就会彻底没了。我们的诉求是要给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而不是增加多少补贴和税收优惠。”
应该让环保补贴流向真正的治理项目
呼吁相关部委牵头成立政策性的清洁空气基金,推动第三方治理在大气治理阴暗行业发挥作用
脱硫1.5分钱/千瓦时、脱硝1分钱/千瓦时、除尘0.2分钱/千瓦时,国家近年来针对电力行业不断完善环保电价政策。对此,张开元的评价是:这笔补贴很好很必要,但不论是否认真运营、就直接结算给电力企业的这种方式,毫不客气地说是偷懒的。
拿着脱硫电价,却不按承诺认真运行脱硫设施,这种现象如今并不少见。时开时停、开设烟气旁路、在线监测造假等行为,不只出现在小企业,不少大企业也在被“抓包”、扣减脱硫电价的处罚名单上。
作为全民承担的成本,环保电价补贴理应得到更好地使用。张开元建议有两种方式来提高资金使用的效益。一种较为“激进”,是将环保补贴从电价中单独出来,成立治污基金,由独立机构管理、发放好,用到真正进行治理的项目上去。另一种则是要将这笔钱放在国家电力公司,由其进行管理和发放。“给国家电力公司添了一些麻烦,但实际上也能有一些收益。”
不过在张开元看来,他最想呼吁推动的是由相关部委牵头成立政策性的清洁空气基金,推动第三方治理在大气治理“疑难”行业中发挥作用。
“比如钢铁、水泥、冶金、化工等,在大气治理方面的问题严重程度远远超过电力行业。”张开元说:“电力行业大气治理这件事只能说办得不够好,但毕竟是已经办了。但上述这些传统行业由于没有环保补贴政策,企业认真治理自身要承担的压力太大。”
张开元很坦率:“在没有政策扶持的情况下,这些领域(大气治理)里竞争性的企业没法做。夸张地说,谁先做谁先吃亏,谁后做谁受益,所以大家都在拖。如果实在抗不过去,那就是哪家便宜用哪家,糊弄了事。”他认为,过分苛责企业的环境意识恐怕并不合理,政府应在严格监管、加强引导、塑造公平市场环境上下功夫。“出路还是在政府。”
原标题:好是好 推广难 缺力度 国电清新董事长张开元建议要加大对重点行业治污第三方运营的支持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