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德国人完全没理由操心雨水问题。德国属于温带气候,位于大西洋和东部大陆性气候的凉爽西风带,气温平稳温和。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较大,但年内和年际间分配均匀。同时,由于德国地势南高北低,大多数河流由南流向北,刚好弥补了降水量南多北少的差异。从整体上看,德国是一个水资源时空分配均匀且较为充沛的国家。
然而,生于安乐中的德国人并没有放松对水的重视。酷爱从系统和长远角度解决问题的德国人提出了雨水资源化的循环经济概念。他们首先从理念上将雨水看成是可控的宝贵资源,然后通过规划设计和法律制度安排,减灾防灾并实现经济效益。
雨水“变废为宝”
德国人热爱大自然,喜欢省钱办事,也爱思考。他们在雨水这事儿上就琢磨出了雨水循环这个法子。通俗说,就是把降水“变废为宝”、物尽其用。
用专业术语说,这就是“循环经济”,即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
德国人在路面设置洼地和渗渠等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雨水降到地面后,被顺利导入这些设施。由于雨水经过不同的地面会携带泥沙、树枝或者受到化学物质污染,德国人就为它们量身定制不同的处理方法,经过处理后的雨水才能被排放和再利用。
降到低洼地中的雨水可短期储存,进入渗渠的雨水则能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渗透,补充人类开采地下水带来的消耗。德国还将雨水的传输储存与城市里的绿地、花园、人工湿地等景观融为一体,为干燥和风尘仆仆的城市做补水面膜,创造宜居环境。
除了这些大型设施外,德国人还时兴在自家院子里安装雨水收集器,采集的雨水经过处理后浇花、洗车、洗衣服,样样都能派上用场。
经过导流、储藏、再利用,雨水不但不容易造成水灾,还能起到补充地下水资源和节能的社会经济效应。
当然,循环经济离不开法律保障。1972年,德国颁布的《废弃物处理法》在循环经济实践道路上开启了历史先河。4年后,《控制水污染排放法》出台,1994年德国政府更是把环保责任写入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正因为严格的法律和执法,德国不仅是实践循环经济最早的国家,也是世界上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体系。
雨水生意经
德国联邦和各州法律规定,所有雨水都需要经过处理才能排放,且雨水处理费与处理污水的费用等同。立法上,在新建小区之前,无论是工业、商用还是居民区,均要设计雨洪利用设施,否则政府将征收雨洪排放设施费和雨洪排放费。
笔者的朋友提供了一组数据:法兰克福一个40平方米的房子,如果一个人住,每月缴纳的污水处理费和自来水费是25欧元,一年下来差不多要2400元人民币。如果不节省用,年底还要补交。
根据德国航空太空中心所属经济研究院的研究员玛琳娜-奥苏利文(MarleneO’Sullivan)调查,2011年全德有超过38万人在可再生能源行业工作。在雨水相关的能源行业,德国Mall公司2010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相比2009年,从事“雨水循环”的企业营业额增长了5亿欧元。
德国越来越多的新建住房都安装了雨水收集器。Mall的研究表明,截止到调查时间,有180万德国人和企业使用这种装置收集雨水,用来浇灌花园、冲厕所、洗车甚至是洗衣服。有意思的是,这样收集的雨水比自来水更适合以上用途。
原标题:德国的雨水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