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拥有2500 多年建城史,历史上就是一座美丽的水城。王羲之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是描写绍兴景色的典型诗句,千百年来绍兴伴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水是绍兴市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全市共有大小河流8000 多条,水域面积占比6%,是全国平均的两倍多,其中,市区水域面积占比超过12%,居全省首位。
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以治水为突破口推进转型升级和“五水共治”重大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扎根实践、服务民生的关键之举,是打造“浙江经济升级版”的重大举措,对绍兴市来说也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绍兴市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经济发展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去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967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45万美元。
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态环境受到破坏,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影响了城市的更好发展和群众幸福感的进一步提升。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弘扬大禹精神,提升治水理念,决定实施“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战略,把治水与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五水共治”、水城建设各项工作,不断做强特色、打造优势,促进产城融合,着力建设江南生态宜居水城,努力在“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中走在前列。
一、弘扬大禹精神,打造江南生态宜居水城
绍兴市治水文化积淀深厚、世代相传。古有大禹治水,后有勾践筑城立郭、马臻围筑鉴湖、汤绍恩修三江闸,再到现代实施小舜江水库、环城河治理、曹娥江大闸等重大工程,绍兴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兴水利、除水害”的治水史。
大力弘扬大禹勇于担当、公而忘私、勤政爱民的精神品格,以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治水,推进重构产业、重建水城,着力打造江南生态宜居水城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坚持规划统领,明确治水目标。举办绍兴水城规划理念国际研讨会,以国际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来指导编制水城规划,着力优化水城格局、重塑水城形象。制定产业转型升级和污染治理的三年行动计划,编制实施河湖体系、水城
旅游等专项规划,推进产业、投资、用能、空间、企业结构调整,力争全市今年1 年内消灭黑河、臭河、垃圾河,两年内消灭五类、劣五类水质断面,3 年内实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行政村全覆盖,确保“十二五”期间功能区水质“消灭五类水、确保四类水、力争三类水”,早日实现全域三类水目标。
坚持项目带动,增强治水实效。围绕“两江十湖一城”重点区域,实施“双百双千”工程,力争2014~2017 年,100 个重大产业项目和100 个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各完成1000 亿元投资,着力增强治水实效。加强曹娥江治理,利用江湖一体天然优势,挖掘丰富文化内涵,展现“一江两岸”百里生态长廊、千年唐诗之路的独特魅力,加快建设美丽母亲河。推进辖区内浦阳江综合治理,努力成为全流域最清最美最繁华的河段。提升全市10 个代表性湖泊的生态、旅游功能,精心打造水城明珠。保护古城历史风貌,高标准建设以镜湖新区为重点的现代水城,呈现新老水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新景象。
坚持产城融合,提高综合效益。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水城建设的根本举措,着力构建与现代水城相适应的现代产业体系。优化产业布局,明确城市北部以工业经济为主导、新兴产业为特色,中部以服务经济为主导、都市经济为特色,南部以生态经济为主导、休闲养生为特色,努力打造全国转型升级试点示范区、长三角新兴产业培育先导区、长三角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作为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城市,要深化“亩产论英雄”理念,完善按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排序来优化配置资源的做法,实施低效用地二次开发试点,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大力推进海洋经济、生命健康、通用航空、文化动漫等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形成现代亲水产业体系。提升水城旅游发展水平,力争到2020 年成为全国重要的“ 水城旅游”目的地城市。
二、坚持标本兼治,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
“五水共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突出工作重点,有的放矢、标本兼治,全面落实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各项举措。当前,尤其要抓住“治污水”这个首要任务,下大力气解决好水环境污染问题,还清流碧水于市民。
强势推进“三河”整治。发动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群众,对黑河、臭河、垃圾河,逐条逐段明确河长,落实责任单位、责任人和治理措施,并在主要媒体公示,接受群众监督,确保今年6 月底前消灭垃圾河,12 月底前消灭黑河、臭河。全市55个水功能区明年底要实现水质达标,严防边治理边污染,巩固治理成果。
狠抓环境污染治理。坚持水岸共治、清截并举,从源头上根治污染。大力治理工业污染,今年完成300 家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工作,推进印染企业集聚搬迁和“煤改气”工程,分步整合热电厂,实施印染废水“分质提标集中预处理”和工业污泥“五统一”处置。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划定禁养区和限养区,清理禁养区内畜禽、水产等养殖场。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雨污分流改造,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批样板村。把治气与治水有机结合起来,实施“五气合治”——控烟气、降废气、减尾气、消浊气、除臭气,推进热电、水泥等行业脱硫脱硝改造,全面禁止秸秆焚烧,逐步淘汰黄标车,加强平原绿化工作,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推进现代水利建设。深入实施全国水利现代化试点,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加强病险水库、江堤海塘建设,完善城镇排涝设施和平原河网排涝河道,全面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深入实施清水工程,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开展“清面清养”等专项整治行动,充分发挥曹娥江引水工程、浙东引水工程的综合效益,加强古城内河、环河的沟通联结,促进水体流动,提升水体自净能力,努力实现“源丰塘固、河连路通、流畅水净、景美人亲”的目标。
三、加强改革创新,推动治水走在前列
以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发扬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各项改革试点,进一步完善抓落实的体制机制,切实把“五水共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全力推动绍兴治水继续走在前列。
全面落实河长制。河长制不仅是包河治水的责任制,更是践行担当精神的试金石。去年开始,绍兴市四套班子35 位领导带头担任35 条主要河道河长,采取针对性措施,推进“一河一策”治理。目前,已基本落实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力争全市每一条村级河道、毛细河道都有一名河长。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五水共治”、水城建设纳入对各地各部门的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大随访、暗访和督查力度,对推诿扯皮、渎职失职的实行问责。目前,全市已有20 多名干部因此被通报或问责,其中,科级干部4名。
完善体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形成治水合力,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各项任务。成立“五水共治”、重构重建作战指挥部和污染治理、河湖整治、重点项目、产业发展四大专项工作推进组,明确牵头单位、目标任务、工作责任,并设立单独的督查考核组进行绩效评价。建立高效有力的协调机制,实行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强化市县联动,推进上游下游、区域内外合力治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联合执法机制,综合运用经济处罚、挂牌督办、区域限批、行政约谈等手段加强执法与管理。
推动全民治水。坚持“枫桥经验”基本精神,开展“枫桥式乡镇”创建工作,把治水作为创建工作重要内容,全面发动群众力量共同治水。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大正面宣传和违法曝光力度,提升市民环保意识,引导城乡居民养成文明生活方式。运用市场化机制,充分调动广大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治水的主动性、积极性,营造共建共享现代水城的浓厚氛围。目前,全市各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广大企业和群众累计捐款治水达到3.3 亿元。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敢于直面问题困难,自觉接受社会监督,让群众来评价治水成效。
推进“五水共治”,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是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责无旁贷,义无反顾,必定竭尽全力,持续奋斗。
原标题:弘扬大禹精神 重建绍兴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