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首届中科集团环境保护论坛举行,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解除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公众忧患”这一话题,从政策法规约束和引导、技术的完善和新技术发展方向、加强运营商管理、强化环保部门和第三方的监管等多个层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垃圾发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政策利好给相关设备市场带来机遇。有数据表明,未来5年,国内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的需求量将达300亿元。事实上,垃圾焚烧发电产业链上游包括与垃圾收运及焚烧有关的各类设备,中游是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设计、工艺设计、咨询、施工建设等,下游包括焚烧项目运营及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市场 > 正文

未来5年国内垃圾焚烧发电设备需求量达300亿元

2014-05-22 11:14 来源: 中国电力报 作者: 于海江

5月17日,首届中科集团环境保护论坛举行,多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解除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公众忧患”这一话题,从政策法规约束和引导、技术的完善和新技术发展方向、加强运营商管理、强化环保部门和第三方的监管等多个层面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近年来,随着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垃圾发电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政策利好给相关设备市场带来机遇。有数据表明,未来5年,国内垃圾焚烧发电设备的需求量将达300亿元。事实上,垃圾焚烧发电产业链上游包括与垃圾收运及焚烧有关的各类设备,中游是垃圾焚烧发电工程设计、工艺设计、咨询、施工建设等,下游包括焚烧项目运营及垃圾渗滤液处理、炉渣处理利用等,而垃圾发电设备中最核心的设备是垃圾焚烧锅炉,占整个垃圾发电厂设备投入资金的50%以上。

垃圾发电项目密集上马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于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扶持正在加码、政策红利不断。在“十二五”规划的配套政策中,垃圾焚烧处理及焚烧发电相关产业更是被纳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范畴。

201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全国统一垃圾发电标杆电价为0.65元/千瓦时等补贴政策,推动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发展。并明确指出到2015年,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全国城镇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能力达到无害化处理总能力的35%以上。

截止到2013年11月末,全国垃圾焚烧领域投资运营企业数量近100家,其中排名前12家企业投入运营的焚烧项目87座,已投入运营能力9.55万吨/日,市场占有率55%,能力占有率66%。

排名前5家企业含运营、在建及扩建项目数量是196座,数量占比86.73%。项目总能力20.97万吨/日,能力占比83.71%。

今年以来,我国各地垃圾焚烧项目的上马速度明显加快。南宁市投资10.8亿余元建设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公开招标工作顺利完成;总投资8.13亿元的北京南宫生活垃圾焚烧厂项目在大兴区开建;广东四大垃圾焚烧电厂的环评、建设工作正在积极推进;自贡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备两台 “400吨垃圾焚烧锅炉+汽轮发电机”机组,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达800吨……“出现垃圾焚烧项目集中上马主要是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城市垃圾数量快速增长,长远来说,垃圾处理的市场空间 较大;另一个原因是垃圾焚烧属于环保产业的一部分,地方政府想以此来拉动经济的增长。”环保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战略室主任俞海如是说。

一体化服务公司成趋势

在政策利好的新时代背景下,垃圾焚烧产业链各环节均显现出良好的投资价值,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进入市场化的全面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迎来了大规模投资建设期,行业进入市场化全面发展阶段。全行业中,国有企业、上市公司、外资企业、民营资本等多方投资主体积极加入市场竞争,形成了成熟清晰的商业模式。”中国五洲工程设计院环境与能源工程设计研究院专家刘巍荣透露说。

据不完全统计,国内主要从事垃圾焚烧发电的投资商有数十家,产业链内的企业主要分为设备供应、工程安装、投资运营 类三大类。市场上比较活跃的企业有上海环境集团公司、天津泰达股份公司、江苏天楹环保公司、重庆三峰卡万塔环境产业公司、创冠环保中国公司、深能源环保工程公司、绿色动力控股集团公司等。

专家认为,垃圾发电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将体现在技术、经验、跨区域经营能力、融资能力等几个方面,具有垃圾焚烧处理全产业链的公司在短期和中长期增长潜力明显。

“目前是固废行业最好的投资阶段,而在扩张的过程中,已经着手布点、短期具备很强融资扩张能力的公司,其市场份额有望快速提升。对于拥有资本市场平台,具备 “设备制造BOT融资能力”业务模式的公司,优势自然更胜一筹。”中信证券分析师王海旭表示,对于垃圾焚烧发电这块巨大的市场“蛋糕”,同时具有跨区运营和提供投资、建设、运营一体化服务的公司或将长期胜出。

原标题:未来5年国内垃圾焚烧发电设备需求量达300亿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