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的发布,土壤污染版图日渐清晰,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引发公众关注。耕地土壤污染事关农产品安全,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修复治理迫在眉睫。近期,国家启动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试点,并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由点到面的耕地“净土”行动正在推进。
4月17日下午,《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简称《公报》)发布十几分钟后,李尧迅速将内容转到公司网站和微信圈里。作为北京一家土壤污染修复企业的负责人,李尧看到了所处行业的前景。“数据公开,表明了政府治理土壤污染的决心。”
作为土壤污染的“重灾区”,耕地的土壤修复却是业界公认的难点。近期,国家启动了湖南省长株潭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试点,并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专家指出,面对巨大的修复产业需求,我国的技术、工程经验和人才虽取得进展,但整体储备明显不足,耕地土壤污染修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从点向面铺开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
耕地土壤修复难在哪
《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为19.4%,主要污染物为镉、镍、铜、砷、汞、铅、滴滴涕和多环芳烃。
这一结果引发了公众对于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的担忧。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陈同斌认为,耕地土壤点位超标率偏高的原因比较复杂,目前难以给出充分的解释。但是金属矿山开采和冶炼是造成耕地土壤污染的最关键因素;耕地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而且地势普遍较低,污染物容易通过灌溉、地表径流等途径输入。“虽然这次调查布点较疏,只是一种摸底性的概查,但是调查结果可以为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和管理指明方向。”
4月24日,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发布报告称,湖南省衡阳市衡东工业园周围稻田土壤及地表水样本的重金属超标严重。该机构分析称,工业园周围土壤的重金属分布模式大致符合大气金属排放并随主风向沉降模式,工业园的污染排放是造成上述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耕地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据环保部门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耕地土壤污染事关农产品安全,更与公众健康息息相关,要保住“舌尖上的安全”,就要保证土壤安全。
土壤污染由于其隐蔽性、长期性和不可逆性等特点,很难修复。
目前,土壤修复一般包括生物修复、物理修复和化学修复三类方法。由于土壤污染的复杂性,有时靠单一方法难以修复土壤污染,需要采用多种技术。其中,耕地土壤污染修复更是业内公认的难点。
“耕地土壤修复面临三大难点。”陈同斌认为,一是能接受的成本较低:与场地污染修复相比,耕地污染修复所能承受的成本相对较低。二是污染耕地修复的工程技术难度大:除要求去除污染风险之外,还要要求修复后的土壤仍保持基本理化性质和肥力条件不恶化,恢复其作为耕地、生长植物的基本生态功能;而在城市土壤修复中,许多方法主要是考虑去除土壤中的污染物或者避免其健康风险,不必要求修复后的土壤一定能正常生长植物。三是工程技术储备不足:目前,虽然在广西环江、云南会泽、河南济源等地已有规模化农田修复的工程实例,但是能够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修复技术和工程案例依然较少,国际上可供借鉴的农田修复技术和工程也不多。
政府必须负起责任
李尧告诉记者,各地耕地土壤修复需求旺盛,但真正在操作的项目规模有限,几乎都是政府的示范项目。
“耕地土壤修复政府必须负起责任。”陈同斌指出,农民不是污染主体,也没有能力治理,为了避免污染造成的不良后果,政府应当承担起防治责任。
有学者指出,西方发达国家也存在耕地土壤污染现象,但土地集中耕作,食品追溯机制健全,最终市场会倒逼土地所有者对污染土地进行治理或调整种植,避免出现土地污染农产品问题。而我国耕地普遍小规模耕作,如果政府不出面治理,农民在污土上种植农产品不可避免。
4月24日,全国人大通过的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明确,各级政府应当在财政预算中安排资金,支持土壤污染防治和农村工矿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
4月12日,农业部公布,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试点。今年中央财政已安排专项资金对试点地区给予补助。据了解,试点将通过土壤改良、培肥地力等农艺措施进行综合治理,确保稻米重金属含量不超标。污染较重的耕地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不再种植水稻,改种棉花、蚕桑、麻类、花卉等,并对残余物去向进行监控,不得再回流进入耕地。
湖南是有色金属之乡,也是全国重金属污染严重的省份之一。2013年初,广东省查出多批次来自湖南省的镉超标大米,由此引发了公众对湖南耕地重金属污染状况的关注。
值得关注的是,为了解决治理资金难题,2013年6月,在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支持下,湖南省在全国率先发行重金属污染治理专项债券。据悉,截至今年2月,湖南各地已成功发行共计67亿元专项债券。这部分资金用于包括土壤修复在内的众多项目。
近年来,国家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土壤修复。“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将达300亿元。中央财政于2010年设立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资金主要用于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调查及治理,以及支持湖南、河南两省开展重金属污染防治示范。
由点到面循序推进
“耕地土壤修复缺的不仅是资金,还有可供大规模推广的技术。”陈同斌认为,面对巨大的土壤修复需求,我国的技术储备、工程经验和人才储备都显得不足。在没有大量成熟技术和工程支撑的情况下,即便贸然投入大量资金,修复效果也很难保证。
陈同斌指出,不同地区污染土壤的特性并不完全相同,不能简单地把一个省的修复方案直接照搬到其他省去。要修复被污染的土壤,首先要给它“看病”(诊断土壤污染),然后根据土壤的“病情”选取适宜的技术手段并制定合理的工程方案。“如何合理选择土壤修复技术?如何进行分区分类修复?修复后应该达到什么标准?这些目前都缺少相应的规范和依据。”
2010年,陈同斌率领研究团队利用他们发现的大量吸收中技术的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污染耕地修复成套技术和设备,已在环江县修复了1280亩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
“我们建立了‘政府引导、科技支持、农民参与’的农田修复模式。其中,农民的参与在技术上是最难的。”陈同斌表示,在大规模推广中需要把这项技术进行标准化、规范化,把复杂的技术转化成简单的、农民可以操作的成熟技术和工程方案。
陈同斌建议,下一步应对土壤污染问题地区进行详细加密调查,根据污染特性、污染程度和地理条件,编制区域污染土壤风险控制和修复区划;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切实可行的工程方案并进行修复实践。
“耕地土壤污染修复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从点向面铺开要循序渐进,不能操之过急。”陈同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