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国内第一条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项目生产线已进入调试阶段,待其良品率稳定后,预计今年下半年,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将实现批量化生产。”4月24日,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黄立在公司2013年度股东大会上透露。
这意味着我国红外热像行业将打破被国外技术垄断的局面。
我国红外热成像系统的主要应用市场集中在军方,作为导弹等军品的配套产品。目前,国内具备一定规模的红外热像仪企业只有30家,其中,具有竣工资质可以承接军工订单的公司只有10家左右,而能实现产业化生产的公司只有3-5家,包括大立科技、高德红外和211所等。
在红外热成像系统产品中,其核心和关键技术则是探测器,但其相关产品在中国一直并无自己的研发力量,上述三家军工承接企业也是如此。

“但3年前,我们开始研究将这一技术国产化。”黄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这一计划一直在实施。去年,高德红外募投2.4亿元成立一家子公司,主攻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产业化项目,其目的就是对非制冷红外热成像探测器进行量化生产。
与此同时,大立科技的相关研发技术也已起步,该公司着手推进“红外热像仪产业化升级项目”、“非制冷红外焦平面阵列探测器国产化项目”。
这些将探测器技术国产化的计划在今年收到回报。今年2月,高德红外对外公布,公司的“基于非晶硅的400*300@25um非制冷红外探测器”项目通过湖北省科技厅的科技成果鉴定,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产业化项目净化厂房也已建成进入验收阶段。如果一切顺利,今年年底前,国内第一批量产的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可面市。
“这可将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成本下降2/3以上,”黄立说,比如以前卖的产品2万元,量产后可降至5000元以下,可满足民用市场的低价要求,加速热红外成像产品的国产化和扩大其应用范围。
有分析人士预计,红外探测器市场蛋糕至少有百亿元。民用红外热像仪市场应用主要分布在汽车、监视器、低端热录像仪市场和智能手机中的红外成像功能四个方面。但在国内,这些市场基本都未被开发出来。
安信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相关材料国产化后,骤降的成本能推动民用应用市场的快速增长,其中汽车用夜视安全驾驶应用和智能手机红外传感器将成为最快增长领域。
该报告还指出,2013 年,中国红外产品在汽车领域的市场规模约100 亿元,若产品价格下降一半,其渗透率将从以往的10%左右提高至25%以上。未来乘用车中红外成像也会从高档车向低档车普及,市场增长率预计高于30%。整体来看,未来五年,民用红外成像仪产品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