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正在致力于加快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以拯救全球1/6人口赖以生存的农田。根据一项最新成果,利用粘土矿物研制出的修复材料可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进入农作物,或有望在未来两年大面积推广。
广东省地质实验测试中心总工程师刘文华日前向新华社披露,该机构近期对一种名为“膨润土”的粘土矿物进行改性研发和筛选,研制出代号为“Mont-SH6号”的钝化剂,能够将土壤中的镉、铅、铜、锌等污染物从活性状态转化为固定状态,降低其可移动性和生物毒性,从而减少重金属进入农作物。
刘文华说,项目团队已对Mont-SH6号材料进行了盆栽和野外场地的小白菜模拟修复试验,以及两期盆栽水稻的模拟试验,结果显示产出的小白菜和稻米中重金属含量均有明显降低。
“以重金属镉为例,使用修复材料后,盆栽小白菜的镉含量对比降幅在35%到83.9%之间;野外场地平均降幅超过30%;稻米中镉含量对比总体降低了90%以上。”刘文华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些地方工业化进程迅猛,但随之而来的土壤污染问题也让公众普遍忧虑。根据广东省国土资源厅披露,一项由我国国土资源部和该省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仅珠三角地区,不适宜种植农作物的三级和劣三级土壤就占到土壤总面积的22.8%,主要超标元素为镉、汞、砷、氟。
土壤污染给我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又连带引发了耕地流失、撂荒、农民弃耕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利益。
从2012年起,我国农业部门已开始在选定区域部署土壤修复示范工作。据了解,“活化”和“钝化”是目前我国农田修复采用的主要方式。前者主要是通过一些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将土壤中的重金属吸附出来;后者则侧重于阻止重金属进入农作物。
根据广东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的介绍,该省在其“修复示范区”采取的措施就包括套种东南景天、蜈蚣草等吸附植物来治理果园,以及大面积推广使用有机肥、抽取干净地下水灌溉等。
今年3月底,我国农业部下属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北京召开了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交流会。与会的相关专家提出,应以我国耕地中污染较为严重的镉、砷、汞等重金属为主攻方向开展不同治理模式的试验工作,同时逐步建立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标准和综合治理技术规程。
Mont-SH6号项目组组长赵秋香认为,与现有的多种修复手段相比,粘土矿物钝化剂的突出优点是操作简便、成本低。
“种植东南景天、蜈蚣草来吸附重金属在国内已经比较成熟了,但植物生长有周期、比较慢,而且种植也有技术上的要求,成本因此也比较高,每亩最低也要每年5000元左右。”赵秋香说,“相比之下,钝化剂虽然不能去除土壤中的重金属,但使用起来就像给土壤施肥一样,容易操作、见效快、不影响正常的农业生产,特别适宜大面积农田的污染修复。”
赵秋香说,我国有丰富的膨润土资源,Mont-SH6号已经可以做到每亩地每年只需要几百元,随着研发进展和大规模应用,价格还有下降空间。
但刘文华表示,尽管阶段性成果喜人,Mont-SH6号离产业化应用仍然有几年的距离,“至少需要进行两年左右的大田试验,另外还要解决规模化生产的问题。”
“我们的研究成果如果能顺利投入应用,普通农民都可以进行土壤修复的操作。”刘文华说,“农田修复应该是一项公益事业,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而比起研究和应用前景,更让这些科学家们担忧的是尚未终止的污染。
广东省耕地肥料总站站长曾思坚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广东土壤污染原因多样,有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等面源污染,有工业废水废弃物污染,还有矿区周边因采矿等造成的污染,这些污染源目前来看都难以完全控制。
位于珠三角边缘的韶关大宝山矿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当地矿产开发曾长期存在废土废石露天存放、废水直接地表排放等严重问题,环境不断恶化,本世纪初进行的监测显示,当地土壤含铝超国家标准44倍,含镉超标12倍。
韶关市环保局副局长张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近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但对于大宝山矿区的污染控制,是“枯水期没事,丰水期就没有办法”——这意味着降雨丰富的当地每年会有近7个月的时间无法控制污染。
“如果不能从源头上遏制污染,那么,仅仅研发土壤修复技术也是徒劳的。”刘文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