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7时15分,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舟山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岱山至衢山的海底电缆在岱山施家岙实施首端登陆作业,这标志着整个柔直工程的第7条电缆入海敷设。
整个工程需要在定海至岱山、岱山至衢山、岱山至洋山、洋山至泗礁的4段路由敷设8条直流海缆。
回顾过去6条海底电缆的敷设,我都穿梭于各个岛屿之间,在每个关键的节点完成拍摄和报道任务,然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参与了整个工程的首条、也是国产单根最长海底电缆的敷设全过程,笔者随主施工船“建缆一号”一同从舟山岱山本岛出发,经过七天七夜的海上驻守,与施工人员一起,见证了整条海缆敷设的完整经过。
接到任务,半是兴奋半忐忑
2月20日,舟山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首条直流海缆施工敷设,作为工作人员,我随船记录、拍摄了海缆敷设的全过程。
刚刚接到任务,内心非常激动。因为作为舟山供电公司员工,柔性直流工程从正式立项开始就一直备受大家关注。海底电缆的敷设施工是舟山供电公司的一块招牌,施工团队有着丰富的海上作业经验,完成过很多省内外重点项目的海缆敷设任务。但这些重要工程是如何来完成的?中途会遇到哪些困难?我则知之甚少。能有这样的零距离体验的机会,我不免有些兴奋。
作为舟山人,身处群岛之中,坐船自然少不了,可在一艘船上连续待上七天七夜,这对我来说可是头一遭。船摇晃厉害吗?海上风浪如何?会不会晕船?生活起居怎么解决?工作之余我能做些什么?……一连串的问题从脑海中蹦出,我在兴奋中多了一些担忧与忐忑。
初识“建缆一号”
2月20日一早,我从定海出发坐船到岱山,之后换乘小船驶向停在泊位等待登陆作业主施工船——建缆一号。
登船后,我在一层夹板转了一圈,整个船体四四方方,在海面波浪的涌动下显得十分平稳,犹如一座漂在海上的浮动码头,橘黄色高耸的退扭架非常雄伟,一大卷镶有浅黄线条的黑色海缆将整个电缆输送盘填得满满的。“A”形的摆杆悬吊着海缆埋设犁正在做着喷水试验,整装待发;各类管线、钢缆、绳索在施工夹板上有序交织;身着橙色施工服的工作人员来回穿梭,在做着起航前的最后准备工作。问了身边的一位在夹板上工作的员工才得知这艘主施工船是艘驳船,自身并没有动力,是靠钢丝牵引以及辅助船只的拖顶才能移动。
船上主建筑共3层,一层是食堂和生活区,船上施工人员的主要生活和休闲区域都在这儿。后来得知,由于海缆施工是24小时不间断作业,两班倒的排班让工作人员除了吃饭外就得抓紧时间睡觉休息。二楼是船员住舱和主控室所在层,楼梯过道整洁干净,住舱内生活设施摆放整齐;主控室是全船的心脏,各类仪表仪器,监控、定位系统都摆放于此,这是项目负责人待得最多的地方,一条条工作指令都通过这里发出。三楼则是会议室和应急指挥中心。
“建缆一号”排难前行
在施工船上,我听到项目经理袁舟龙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在海上施工会碰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果然,上船第二天夜里,我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睡眼惺忪地瞄了一下手表,时针刚好指向两点钟。
“我们的敷设路由经过岱山侧深水区,现在潮流很大。”船上的技术员吴爱国焦急地说。我立刻拿起相机来到施工夹板上。据袁舟龙介绍,该区域水深流急,主施工船通过时受到水域横流影响,轨迹难以控制,加之施工路由周围遍布渔网,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施工船很有可能偏离预设的施工路由,并且有同周围捕捞渔网缠绕的危险。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这个门外汉,虽然对发生的情况一知半解,但从周遭凝重的气氛中,从袁舟龙经理额上密密的汗粒中,从昨夜平台上设备时缓时紧的节奏中,感受到一种沉沉的压力。
情况紧急,施工项目部果断做出调整,派遣周围辅助船只投入应急处理。只见现场指挥员沉着指挥、精准调度,引导3艘锚艇及两艘拖轮,轮番持续地进行翻锚作业,海缆导航室密切关注船舶位置和埋设犁状态,及时引导辅助船只矫正方位,一米一米往前挪动……
就这样,在边施工边调整中,最终费时两天一夜,艰难、成功地完成了这段长约8千米的深水区域敷设工作。当“建缆一号”驶离该区域时,已经熬红了双眼的袁舟龙长舒一口气说:“我做海缆施工工作这么多年了,遇到这样的情况还是头一次。”
随后的几天中,敷设工程还遇到了顺、逆水区域,风大浪涌等恶劣气候和海况的影响,“建缆一号”施工团队在指挥中心的指挥下放缓施工速度,派遣两艘锚艇,在潮流方向采用不断抛射引水锚的方式,缓慢、谨慎前行。同时,通过GPS卫星定位系统监控施工船只的航向和方位,密切关注潮水涨势,各施工单元的指挥员密切协作,将遇到的难题逐一化解。
身心极限期
在船上的七天七夜,我充分体验了长时间海上工作的枯燥和艰辛,心情也从最初的新奇兴奋逐步转化到无聊直至焦躁不安。相似的海上环境加上一成不变的生活节奏,对于我这样毫无海上漂浮经验的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考验。
项目组特别照顾我,安排我住在3楼的一个大房间,我的工作就寝都在这个房间,后来我称这个房间为“建缆一号”上的总统套房。为了不影响施工,我没有特殊情况一般不去施工夹板,活动的范围就在2~3层的夹板之间。
时间过去3天后,有针对性的拍摄已经结束,海缆敷设工作也逐渐模式化,我除了写稿就是端着相机在甲板上对着各种设施按快门,逐渐感到了枯燥和乏味。三楼的会议室里有7把沙发,我每天坐在沙发上写稿子,一天换一把坐,以此来计算过去的天数。
第6天夜里,海上刮起8级大风,船也开始摇动,睡眠质量一直很好且从未晕过船的我居然开始失眠,感觉头晕目眩,燥热难耐,有种透不过气的感觉。于是,我决定起床去舱外透透气。正好遇上值夜班的技术员吴爱国,他了解我的情况后,说:“你这样是正常的,我刚开始时也是这样,久而久之也习惯了!”我问:“那么长时间漂在海上难道你们就不感觉无聊吗?”“呵呵,哪有时间去感觉无聊啊?海缆敷设时间紧、任务重,每次工程我们都很认真地去对待,换岗后就马上睡觉休息了,起床后立刻要投入新一轮的工作,况且海上作业不确定因素很多,随时有突发事件发生,我们得时刻盯着船的航向,埋设犁的角度,水深、潮流、水底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变化,没有时间想太多的。”
守得云开 又见迷雾
2月27日清晨,经过一周的海上航行,施工船终于到达定海侧登陆点附近的海面上,我兴奋地几乎一夜没合眼,心想:终于可以回家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老天又和我们开起了玩笑,27日凌晨起,定海马目洋海域升起了浓雾,海上能见度不足20米,虽然根据船上的定位系统显示,我们的船只距离登陆点只有百米之遥,我站在船首甚至都能听见对岸小船的马达轰鸣声,可是在浓雾之下看不到任何东西。按照相关施工规定,在这样的气象条件下不允许实施登陆作业,原计划当天中午的登陆作业搁浅。
28日一早,浓雾散去,旭日冉冉升起,我起床时,工作人员早已在做着登陆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走出船舱,望见对岸的同事在向我招手,我的心情激动无比……随着牵引钢丝将电缆的一头缓缓地拉上登陆点,我也坐上小船同海缆一同登陆定海。
定海至岱山,普通客轮的航行时间是25分钟左右,然而这51千米的海路我们却走了7天!160多个小时!在这160多个小时里,我经历了世界首个五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的首根国产最长海缆从入海到登陆的全过程;体验了长时间海上漂浮作业的艰辛;见识了舟山供电公司海缆敷设团队的专业化施工,也见证了他们攻坚克难,将一道道难题逐一化解连续作战的精神。
据了解,舟山多端柔直工程海缆敷设施工预计将于5月初全部完成,整个柔直工程将于5月底建成投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