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生活垃圾能源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应用
奖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一座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上海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就有2.2万吨。如此庞大的垃圾该如何处理?同济大学的一支专业研究团队,经过连续20年的攻关,为上海设计了一套完整的垃圾处理工艺流程。如今,上海的垃圾处理实现了100%的无害化,而且,垃圾还被用来发电。同济的“生活垃圾能源化与资源化关键技术应用”获得本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项目的负责人、同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由才教授介绍,工艺的第一步是生活垃圾末端资源回收。上海的生活垃圾在丢弃时分类并不充分,垃圾中塑料的比例很高,同济团队开发了一种快速精准机械分选技术,使生活垃圾中塑料等回收率从60%提高到80%,实现了垃圾源头减量与废品回收。
第二步是卫生填埋与填埋气发电。同济团队创新性地设计了垃圾填埋场的水平防渗与垂直防渗系统,有效防止了垃圾中的有害物质向土壤渗透;同时,团队还开发了从掩埋的垃圾中提取沼气的技术。
第三步是焚烧发电。同济的团队又研发一种技术,可以使这部分垃圾的脱水率大幅提高。研究团队开发的一款燃烧炉,使每吨垃圾焚烧发电量提高22%,飞灰产生量下降50%。
第四步是二次污染控制。同济团队相继研发了飞灰固化稳定化安全处置、恶臭和蚊蝇控制、填埋场低浓度甲烷生物控制等系列技术,使垃圾处理场的恶臭强度和蚊蝇数量下降60%。
赵由才教授表示,垃圾其实是一种资源,关键看人们如何利用。包括垃圾脱水、塑料回收、气化减排在内的各项处理技术,仍有提升的空间。研究团队将继续努力,未来,力争在垃圾处理中减少碳排放,减少PM2.5,还城市一个明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