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作为污水处理的伴生品,伴随着环保标准愈加严苛,被填埋的命运将被改写。即将爆发的污泥处理市场之下,是对低成本技术路线的探寻。
11月10日,在吉林松原市乌兰图噶镇的一处山沟里,几辆带有中石油标志的罐车正在往一片污水坑里排放着黑水。经当地村民介绍,这些罐车排放的均是未经处理的采油污水。这是央视记者暗访中石油吉林油田松原采气厂联合站时所见到的触目惊心的画面。
就在央视报道曝光的十多天后,中华环保联合会提起公益诉讼,要求中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支付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款,暂定人民币6075万元。自此,中石油被告事件首次将大型能源央企的环保治理漏洞摆在公众面前。
“这种情况并不仅油田才会发生,目前国内污水处理厂的污泥作为最后处理产物被偷偷外运抛弃、填埋的例子有太多了。因为处理污泥的成本很高,而需要处理的量太大,污水处理厂根本支付不起,油田也是一样。”北京朗新明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科技创新部高级项目经理徐奎江对记者表示。
污泥处理作为污水处理的最后一个环节,自2007年才开始被人们所重视。2007年以前,绝大部分的工业以及市政污泥均被拉到垃圾填埋场填埋。然而,污泥中富集了污水中的污染物,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有机物、病毒微生物、寄生虫卵、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如果不经有效处理处置,将对环境产生严重的危害。
国内的污水处理在十几年的成长期中,已完成了从设施建设向运营市场的转变。至2010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达2840座;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3600余座。这些处理厂的年处理污水量能达到344亿立方米。而每处理1万吨污水就会产生5吨污泥,也就是说 344亿立方米的污水大概能产生两千万吨污泥。
如此巨大的产量逼迫污水处理厂尽快找到处理污泥的方法。但是,在2007年以前,全国各地对污泥的处置方式均为抛弃或堆农家肥,其中以抛弃居多。而随着土地资源的减少,填埋污泥所需的代价也越来越高,再加上环保意识的增强,煤矿、发电厂等工业工厂以及市政水处理厂不得不开辟一条新的技术路线,对日益高产的污泥进行减量及再利用处理。
在企业挣扎如何引进技术与把握市场机会的同时,政府部门也逐渐开始意识到解决污泥问题的重要性。“十二五”开局之年,国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组织实施示范项目的通知》,其中要求各地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污泥处理处置工作。此外,根据政府规划,“十二五”期间我国污泥处理处置设施建设投资将达347亿元。
然而,由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中国水网高级教育顾问覃文圣等带领的研究团队在近几年的调研中做过预算,如果要完全处理污泥,其所需的费用是一万亿。347亿的投资可谓是杯水车薪。
由此,污泥处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其尚不完善的配套措施以及有限的政府投资注定了这条道路将漫长且曲折。
摸索新路径
城市和企业污水处理厂产出的大量污泥,过去一直采用填埋的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二是填埋到地下的污泥,直接污染地下水源,会带来新的灾害。在这样严峻的背景下,一些地区开始进行污泥发电尝试。在环保企业看来,污泥掺烧发电供热,不仅可以处理污泥,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污泥含有的有机物经焚烧后所带来的热量。
最近几年来,青岛、浙江、江苏等地的污水处理厂、造纸企业先后投建一批污泥干化焚烧设施,以解决与污水相伴而生的污泥问题。
“造纸企业、洗煤厂、皮革企业等工业污水排放后沉淀产生的工业污泥,含水量降到40%-60%时,即可以用来掺烧,半干化状态的污泥本身约含有1000-2000大卡的热值,仍有利用价值。”浙江新嘉爱斯热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嘉爱斯”)副总经理俞保云告诉记者。
正是看重其中蕴含的价值,新嘉爱斯于2009年开始建设污泥焚烧综合利用热电联产项目,投资1.8亿多元,于2010年10月投产发电。如今,此项目的日均处理污泥量可达到1200—1300吨。加上2014年即将投产的新车间,公司年均处理污泥量约可达70万吨。
根据俞保云介绍,按照1.3吨干污泥(含水量为40%)添加1吨煤的比例进行掺烧,折合产生电量约为3000—5000度。
“我国做这种项目的公司并不多,但由于环保要求日益严格,企业需要处置的污泥量增长很快,不少地方认识到污泥处理的必要性。由于我们的项目开始较早,最近广东、江苏等地都有不少人来此参观,希望能够投入类似项目。”俞保云对记者说。
据了解,目前国内环保企业的污泥掺烧等技术及设备多引自于国外。徐奎江说:“国内的设备现在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核心技术追踪起来还是属于国外的。”
然而,考虑到污泥以及环境的地区性差异,这些技术的投产仍需要一定的适应周期。在国外,尤其是欧洲地区,其污泥产量远没有中国高,而且由于国外多为“雨污分流”,致使其污泥在原始状态时的有机成分便可达70%,而在中国,最高的数据仅为60%。这些差异导致了进口的技术不能“一刀切”,其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
此外,国内污泥普遍含泥沙量较高,在设备引进后,大量的泥沙会对设备造成不同程度的磨损,致使企业的设备维护成本大大增加,再加上价格不菲的技术成本,各项投入已经超过了环保企业的支付能力。
以污泥焚烧热电联产项目为例,前期一次性投入较大。新嘉爱斯公司要达到年均处理污泥量70万吨,除最初投入的1.8亿外,还需投入9000多万用于2014年新增的车间。也就是说,由于污泥的收集与输送、干化、污泥焚烧后废弃物的处理等,需要一整套复杂的集成系统规模项目,前期一次投入约可达2-3亿元。
覃文圣说:“在欧洲,污泥处理的投入也非常大,一般的污泥日处理费用达到100万人民币/吨,而国内能花到50万就已经算高的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成本过高是发电厂处理污泥的阻滞之一,而在其他能源行业中,如石油企业,其油田处理污水最终产物的障碍还来自于政府对外排工业污水所制定的过高标准。
12月11日,胜利油田正式关闭桩西采油厂长堤污水处理站外排口。这对环境来说似乎是个好消息,但导致此结果的部分原因与许多污水处理厂无法顺利处置污泥的情况类似。
油田外排的采油污水,主要来源于油田生产过程中注采不平衡时产生的污油。一般情况下油田都将产出的污油进行处理再回注地下,补充地层能量,用于原油再生产,而富余的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胜利油田安全环保处污染治理科副科长牛春荣说:“采油污水外排,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舆论和环保压力,尤其是国家及地方的排放标准不断提高,但是现有的处理工艺根本无望实现达标排放。”
牛春荣说的标准,是山东省不断提高的外排工业污水标准。据公开资料显示,2011年1月1日起,山东省要求所有外排工业污水必须达到一级排放标准,即COD、氨氮浓度分别为60毫克/升、10毫克/升。2013年,这一标准进一步提高,COD、氨氮浓度分别为50毫克/升、5毫克/升。“目前的标准已经达到油田外排污水处理的极限水平。”牛春荣说。
由于达标排放门槛不断提高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受限,油田采油污水超标排污的矛盾凸显,胜利油田只能关闭污水外排口,自己消化采油污水。
诸如中石油吉林油田采油污水乱排放的案例并不只有一起,除了排放标准的严苛之外,过高的油田污水处理成本,也导致部分油田愿意冒险用最低成本的抛运来处理大量的采油污水,即使此种方法是违法的。
徐奎江表示,中石油吉林油田事件的出现反映了目前的跟踪工作仍不到位,缺乏系统性的监督。
不过,实际上并不是没有部门来监督。“现在有执法权的监管主体还是环保部,其实环保部也有执法大队来做这个监督工作,但是防不了,因为有经济利益掺杂在里头,巨大的利益在诱惑企业偷排,偷排的成本比处理的成本低太多了。如果企业不这么做,必定会亏损,除非国家出台相关的补贴政策。”覃文圣如此评价道。
从污水处理厂拉出去的污泥原则上要对接污泥处理中心。现在虽然有了一些污泥处理厂,但其处理量仍然很低。此外,国外的污水处理厂有50%的费用用在处理污泥上,而我国现在还达不到4%,这导致了污水处理厂无法支付治污泥的费用。覃文圣说:“企业选择用最低的成本运出去,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有那么多污泥要处理,但国家的补贴不够。就好像牛要产奶,而你却不给它吃草。”
另外,除了对设备投资的考虑欠缺,国家也没有考虑污泥处理的运营费用,致使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泥的压力大大增加。俞保云坦言:“这个产业急需政府的财政补贴,不然项目很难建成;即便建成,亏损的可能性也很大。”
目前国内许多企业并不敢放手投资污泥处理这个新兴的产业,均表示仍处于观望态度。覃文圣说:“那是因为企业在核算之后根本看不到收益的来源。”
本刊记者采访中发现,所有的受访者均认为地方政府的政策补贴仍然不到位,政府部门应给予经济和政策性的补偿,企业处理污泥的力度才会加大。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在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企业的积极性并不高。
“其实,最重要的是应该先有个政策引导,现在缺失的就是关于污泥处理核心政策的出台;与此同时,政府再合理给予实质性的投入资金,逐渐放开投资通道。我们需要政府先走第一步,引导并放出利好消息,带动市场自己来运作,这样的话整个产业链条才能完整。”覃文圣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