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香港的公用事业公司一直在收购从伦敦到新西兰等地的资产,电力公司中电控股有限公司(CLP Holdings Ltd.简称:中电控股)曾在2011年出现债务规模超过股东权益的情况,而李嘉诚麾下的长江基建集团有限公司(Cheung Kong Infrastructure Holdings Ltd.简称:长江基建)的债务水平一直保持在低位。

港灯旗下电厂
Dealogic提供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长江基建投入了超过220亿美元用于海外收购,以降低对香港本地市场的依赖,因为香港的售电收益受到限制。香港另一家发电和配电企业中电控股的海外收购支出仅有23亿美元,不过,与李嘉诚旗下公司不同的是,由嘉道理(Kadoorie)家族掌控的中电控股无法指望关联公司为该公司的海外收购交易举债。
李嘉诚旗下有10家上市公司,其中包括蓝筹地产旗舰公司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Cheung Kong (Holdings) Ltd.简称:长江实业)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Hutchison Whampoa Ltd.简称:和记黄埔)。和记黄埔旗下拥有长江基建、药店、超市和加拿大油企赫斯基能源(Husky Energy Inc)。
长江基建通常会与其持股39%的子公司电能实业有限公司(Power Assets Holdings Ltd.简称:电能实业)、长江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Li KaShing Foundation)联手收购海外资产。
据FactSet提供的数据显示,得益于这种策略,自2008年以来,长江基建的净资产负债率平均值一直保持在4.4%左右,该公司2012年的净利润达94亿港元(约合12亿美元),几乎是五年前的两倍。相比之下,在海外收购方面孤军奋战的中电控股的资产负债率则徘徊在84.3%的高位,2012年的净利润下降22%。
在长江基建专注于欧洲资产时,中电控股一直在积极买入澳大利亚和亚洲的资产。2011年,中电控股斥资20亿美元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政府手中收购了一家电力零售商,该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因此一度飙升至107%。周二,中电控股又同意斥资18亿美元买断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 Corp)在香港多家电力公司的股权,这显示该公司仍在沿用专注于香港本地以及亚太地区市场的策略。汇丰控股有限公司(HSBC Holdings PLC简称:汇丰控股)是该交易的顾问之一。
中电控股将自身定位为亚太地区能源领域的投资者和经营者,不打算将业务拓展至其他地区。

李嘉诚

嘉道理
6月份,长江基建、电能实业、长江实业和李嘉诚基金会同意收购荷兰废物处理公司AVRAfvalverwerking BV。在资金紧张的欧洲公用事业公司和政府开始出售公用事业资产之际,预计欧洲可供收购的这类资产将会更多。
丰盛融资(Ample Capital Ltd)的投资组合经理卢志威(William Lo)表示,藉助财团收购,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基建通常收购不到51%的股权,因而能够保持较低的债务水平。通过采取收购非控股股权的策略,长江基建既可以按一定比例获得利润,又不必将所收购资产的负债计入自身的资产负债表。
截至2012年底,长江基建的关联公司(包括电能实业和一些联合控股的实体)总负债为3,400亿港元,较2011年底的2,910亿港元增加17%,较2008年底的1,040亿港元增长超过两倍。但这些债务并未计入长江基建的资产负债表,因为长江基建对每家关联公司的持股比例都不到51%。
分析师们表示,通过和关联公司联合收购,长江基建得以在收购更多大型资产的同时保持较低的债务水平。不过,随着利率的上升,长江基建通过收购公用事业资产取得可观回报的能力或许有限。
卢志威表示,我们担心,随着利率的上升,海外资产的投资回报将会下降。
李嘉诚麾下企业在海外从事的大部分交易都依赖银行贷款融资,如果子公司以及联合控股企业的借款成本上升,长江基建可能需要通过发行新股为未来的收购交易融资。
据知情人士早些时候透露,长江基建在香港的电力子公司电能实业计划明年第一季度通过将旗下香港发电和配电业务在本地上市融资至多50亿美元,为收购全球电力资产提供资金支持。
知情人士本月早些时候称,长江基建正考虑斥资逾20亿美元收购芬兰FortumOyj的配电业务。现在还不清楚长江基建是会单独收购这块业务,还是会与电能实业或李嘉诚基金会联合进行收购。
长江基建对此不予置评。
麦格理(Macquarie)公用事业和可再生业务研究主管GaryChiu表示,鉴于越来越多欧洲国家的政府寻求将公用事业私有化,以提高效率并减轻财政负担,长江基建比金融危机爆发前拥有了更多收购机会。
相关新闻:
香港电力大亨各行其道 嘉道理重本土李嘉诚谋海外
香港电价明年升幅或收窄
中电140亿收购电厂资产 股权交易无关资产
中电防城港电厂:百年电企“拓荒”
港灯:必然被李嘉诚卖掉的“金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