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并以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北斗”命名。由此,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拉开序幕。1985年10月,在一次由中国科学院和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现更名为测绘导航局)联合召开的会议上,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863计划”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介绍了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进行定位和通信的设想,解决快速定位与通信问题。这一理论后来被归纳为“双星定位”,成为日后北斗计划的奠基理论。1994年,前期论证工作基

首页 > 自动化 > 评论 > 正文

细数北斗系统15年:终结依靠GPS历史

2013-11-20 09:40 来源:雷霆军事网 

1985年,中国科学家开始研制中国自己的卫星导航系统,并以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寓意光明和方向的星座——“北斗”命名。由此,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拉开序幕。

1985年10月,在一次由中国科学院和解放军总参谋部测绘局(现更名为测绘导航局)联合召开的会议上,我国著名电子学专家、“863计划”倡导者之一陈芳允院士介绍了利用地球同步卫星进行定位和通信的设想,解决快速定位与通信问题。这一理论后来被归纳为“双星定位”,成为日后北斗计划的奠基理论。

1994年,前期论证工作基本完成,北斗正式立项,并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即:第一步,2003年建成了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北斗一号),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第二步,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北斗二号),2012年左右形成覆盖亚太大部分地区的服务能力。第三步,2020年左右,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全球覆盖能力。

2000年10月,北斗导航系统的第一颗卫星正式送入轨道。时隔两月,第二颗卫星成功发射。此刻,从提出理论,到发射卫星上天,北斗计划已经走过15年。

2008年,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中,北斗系统独有的短报文通信功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中国军队的导航和授时方式已经逐步由GPS向北斗转换,而金融、电力、渔政和森林防火等民间领域也逐渐尝试使用北斗系统。

2012年10月26日,北斗系统成功发射了第16颗卫星,完成卫星组网。

2012年12月28日,北斗二号系统正式开通运行,服务区域覆盖亚太地区。

北斗系统将服务长江口导航定位 精度达厘米级

长江口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年底建成运行

黄金水道将获厘米级空间定位服务

日前,记者从交通运输部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获悉,长江口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BD-CORS)设计方案已通过专家评审,目前已完成横沙岛、大戢山、芦潮港3个参考站建设,预计该系统今年年底建成投入运行。

长江口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是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高精度导航定位应用,能为区域内公众用户提供导航定位、精确授时和数字报文等信息服务。目前,我国尚没有建立专门服务于沿海水域的高精度地基增强系统,且基于北斗导航的连续运行参考站技术还处于起步阶段,长江口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建成后,将率先填补这一领域的空白。

2003年12月,北斗一号系统正式开始向国内用户提供服务,目前已拥有13万军民用户。

据了解,该系统是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的首个专门针对海洋应用的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接收机、终端机及软件系统均采用国产设备,实现了从系统到芯片、从软件到硬件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摆脱长期以来对进口设备的依赖,可大大提高该系统的整体安全性、稳定性及可维护性。”该项目方案评审组专家向记者表示。

专家表示,相对于已建成的差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DBDS)亚米级的定位精度,连续运行参考站系统作为手段更先进的地基增强技术,还拥有定位精度提升更大、播放方式更多等众多优势,能更好地满足沿海用户对高精度导航定位的需求,应用前景广泛。

东海航海保障中心总工程师刘嘉华副主任告诉记者,东海航保中心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相关论证,陆续完成站点踏勘和选址工作,今年下半年正式开始土建施工和系统建设,预计12月下旬整个系统就能投入运行。该系统投入运行后,可以覆盖长江口黄金水道、上海自贸区大部分水域及洋山深水港部分水域。

据悉,长江口北斗连续运行参考系统建成后,将为海事管理、海道测量、水运工程、航运物流及海洋气象等涉海领域提供厘米级实时三维空间定位服务,并在无验潮水下地形测量、跨海大桥变形监测、集装箱智能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总参某部队在北斗系统中发挥国家队主力军作用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2012年12月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在建立自主可控的卫星导航系统进程中又迈出了一大步。这其中,一支新型作战力量发挥了“国家队”和“主力军”作用,它就是总参卫星导航定位总站。

它是因应北斗的发展而诞生的。1999年12月,离第一颗北斗卫星发射仅剩10个月,而地面系统建设进度严重滞后,8个分系统仅有1个完成研制。刚刚组建的总站立下军令状。

14年来,总站承担着系统的研究论证、研制建设、运行管理和应用保障“四位一体”重要职能,与研制单位“十年磨一剑”,如期建成北斗一号、北斗二号和军用时间频率三大系统,使中国一举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在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上,中国比世界强国晚起步20年。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研制GPS系统而抢得“霸主地位”,俄罗斯紧随其后建成格洛纳斯系统。1999年12月,从全军测绘部队、通信部队、军事院校等抽调的十几名技术骨干和专家,从零起步,10个月里,完成7个分系统、上百个子系统研制建设和上千台套设备进场安装调试,创造了中国复杂航天工程一次集成成功的奇迹。

2000年10月,北斗导航系统的第一颗卫星送入轨道。时隔两月,第二颗卫星成功发射。总站为推动中国跨入世界卫星导航“第一方阵”做出卓越贡献。

高精度、统一的标准时间是联合作战和预警探测的基础支撑。经过6年连续奋战,总站从零起步建成了军用标准时间实验室,产生并保持的军用标准时间上百万年误差不超过1秒,达到世界先进水平。2009年11月中央军委颁布命令,规定总站保持的协调世界时为军队标准时间,使中国军队拥有了统一的高精度时间基准,彻底终结了依靠GPS授时的历史。

总站提出并实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定位报告”与“连续导航”相结合的系统技术体制。独创的位置报告和短报文通信功能,使指挥员能随时随地掌握每个作战单元乃至单兵的具体位置,有效解决战场态势感知这一难题,实现了“看得见、联得通的指挥”。目前,北斗导航已成为中国军队三级指挥控制网络组成要素,促进了中国军队作战指挥样式变革。

实战化的应用,检验了“北斗”优于世界其他卫星导航系统的卓越功能。近年来,总站完成了国庆阅兵、载人航天、应急处突和汶川、玉树、芦山抢险救灾等百余项重大战略保障任务,北斗系统在服务国防和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总站运用“北斗信息服务平台”为北斗大规模、集团化应用开辟了新的“战场”。中国渔政基于该平台建立“海洋渔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对6万多条出海渔船的科学调度、实时监控和应急救援。

近年来,总站先后攻克50多项核心关键技术、40多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273项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测绘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卫星导航定位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32项。

目前,总站又打响了北斗全球系统的攻坚战,前瞻开展项目预研,周密组织研究论证,靠雄厚技术实力赢得了16个总体方向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16个参研项目,成为全国上百家参研单位中最大的卫星导航专业技术实体。

2012年12月27日10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组网已经完成,并实现了14星组网,全面完成亚太区域导航系统建设任务,投入正式运行。

面对长期占据垄断地位的强劲对手,“北斗”的应用前景备受国人关注。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张建恒显得信心十足。他曾对媒体表示:“预计‘十二五’期间,北斗导航卫星业务应用将有井喷式发展。”

一直以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作为国家重大攻坚基础设施,它是我们国家长期一个战略性的发展方向,北斗系统经历了十年的建设,于今年10月25日发射了最后一颗卫星。整个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分三步走,第一步北斗卫星导航试验系统已在2003年正式建成;

由三颗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和地面系统组成,现在已经获得非常好的效益,第二步完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区域组网,目前这一步已经完成。杨总师表示,目前,我国已发射16颗北斗导航卫星,其中14颗在轨提供服务,构造5GEO+5IGSO+4MEO的星座构型,整个系统运行稳定;

已经具备为整个亚太地区提供正式服务的能力。第三步,2020年之前建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球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与美国的第二代GPS基本相当,水平方向优于10米,高空方向优于15米,测速精度优于0.2米/秒。在卫星发射的同时,北斗系统做了大量系统测试工作;

开展了用户测试,涉及国内50多个厂家,涉及的范围从地面、海洋到空中,甚至做了部分太空测试,测试方式涵盖船载、机载、车载,测试整个行程是跨17省市,南至南极中山站,动态范围从静态到每秒7公里,高速达到300公里/小时,试验记录数据超过1万小时。

目前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市场中,北斗产业只占5%至6%,其余皆为GPS应用。北斗二代组网成功后,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北斗导航的市场需求有望得到爆发性释放,预计2020年我国北斗导航市场可达4000至5000亿元。

而2012年,则可看作北斗二代系统应用的启动年,未来高增长可期。

在国防领域,完成亚太区域导航系统建设,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我国已经具备对亚太地区全面精确打击的能力,这是中国军事力量提升的重要标志,毫不夸张地说,其战略意义与“两弹一星”相当。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