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9个月,我国钛白粉价格基本呈现单边下跌走势。虽然国际巨头相继提价,部分产能的关闭使供需关系有了改善,国际需求回暖也使出口略有增长,但钛白粉出口却是量增价跌的走势。业内专家认为,钛白粉市场已经到了最为艰难的时期,在环保门槛逐步提高的情况下,钛白粉行业将全面整合,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加大清洁生产工艺推广将是大势所趋。这是记者从10月29~31日在南京召开的2013年全国钛白行业年会上获得的信息。
需求不振行情持续低迷
受国际和国内经济大环境影响,中国钛白粉行业自2012年第二季度起,逐渐陷入衰退,是自1998年以来最长的低谷期。
据钛白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国家化工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钛白分中心主任毕胜介绍,因主要下游市场萎缩,今年我国钛白粉市场需求和价格同步持续跌落,金红石型产品价格从一年前高位时的23000~24000元(吨价,下同),直线降至今年中期的13000~14000元,降幅达40%,少数企业的实际成交价甚至低于13000元;锐钛型产品从18000元左右陡降至11000~12000元,降价幅度高达1/3,市场一片萧条。一些综合型生产商通过整合自身的采购平台、加强成本控制等措施维持微利经营,但国内约60家生产商中赔本不赚吆喝者仍然越来越多。8月底至9月份,市场局面稍有好转,部分企业适当调价,但是由于产能逐步释放,价格走势依然疲软。
今年以来,国际市场“寒流”不减,跨国巨头纷纷抢占国内市场,虽然高喊涨价,但实际操作并未提振国内钛白粉市场行情。根据海关总署提供的统计数据,前10个月中出口量有4个月呈下行状,而进口则有6个月呈增长状,利空因素多于利多。毕胜告诉记者,总体来看,今年是钛白粉市场最为艰难的时期。
兼并重组大势所趋
随着行情的急剧变化,加上严峻的环保形势,近两年来,业内多达10家以上不具长远发展力的小微钛白企业已经关闭、拆除,或处于基本停产、半停产状态。随着攀枝花第一家钛白粉厂——攀钢钛业本部生产厂因环保和成本压力在今年7脉久关闭,业内生产商至此只剩48家,正常生产的工厂总数为55家,行业大小掺杂的无序乱象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善。
专家介绍,当前,我国的钛白企业正在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密集化、集约型的生产运行模式转变,山东东佳集团、中盐湖南株洲化工集团、武汉青江化工有限公司、中国蓝星化工、攀钢集团钛业有限公司、四川龙蟒钛业等9家主要的集团型生产商,已经分别拥有了两座以上生产厂。根据国外经验,钛白粉行业并购重组走向集中是大趋势。目前国内估计有80%以上的企业处于亏损状态,预计未来两年,还将有一些中小型钛白企业逐渐淡出。在未来5~10年,企业的兼并重组将更为频繁,国内或将出现3—5家30万吨级以上的钛白企业。
环保成企业生存根基
2012年钛白粉行业开工率约为72.7%。今年前9个月受价格下行拖累,钛白粉销售不畅,开工率低下,目前全行业开工率基本维持在60%—70%,经营惨淡的
企业开工率甚至不足四成。即便如此,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库存仍然居高难下。在未来市场需求不可能急剧增加的背景下,产能过剩、市场供求失衡趋势也将更为明显。
目前国内硫酸法钛白粉生产工艺仍占绝大多数,其最大的弊端是“三废”排放量大,尤其在目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每吨钛白产品的环保处理费用更是超
出了企业利润。最近,钛白企业的污染问题又被推上风口浪尖,专家认为,虽然这些事只涉及个别企业,但肯定会给整个行业带来不利影响,势必会影响到今后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融资门槛,环保将成为钛白粉企业将来的生存根基。
当然,行业目前在“三废”的处理和综合利用上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出现了多种“联产法”清洁生产模式。不过,记者在会上了解到,这些“联产法”产业链大多具有浓厚的企业或该企业所在地区产业特色,局限性较强,短期内或很难向行业普及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