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事关全局的大事。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不仅能为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而且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是能源消费大省,也是环保产业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新形势下,应充分利用市场和政策优势,抓住机遇,实现从环保产业大省到环保产业强省的跨越式发展。一、环保产业发展现状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江苏环保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蓬勃兴起,拥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在规模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成为

首页 > 火电 > 火电环保 > 市场 > 正文

江苏脱硫脱硝等环保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3-09-23 09:32 来源:北极星环保网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约束,保护生态环境成为事关全局的大事。加快发展环保产业不仅能为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而且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动经济平稳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江苏是能源消费大省,也是环保产业较发达的省份之一,在新形势下,应充分利用市场和政策优势,抓住机遇,实现从环保产业大省到环保产业强省的跨越式发展。

一、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江苏环保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蓬勃兴起,拥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在规模上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已成为支撑江苏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江苏省环保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五”以来,江苏省环保产业销售收入年递增率达46%,远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比全国环保产业平均增长速度高出近18个百分点。2007年,江苏省实现环保产业年收入5331944.0万元,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3264634.0万元,均居全国首位,分别占全国总水平的22.86%和18.40%,将环保产业发达的辽宁、浙江等地拉开较大差距(表1)。2008年,江苏环保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总量的20%,环保产品中以水处理设备制造具有较强优势,年销售收入112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3。2009年1月至9月,环保产业在金融危机中依然逆势上扬,产值实现20%的增长率。

表1 江苏及相关省份环保产业规模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环境年鉴)

2. 区域集聚程度逐步提高

苏南地区在环保产业方面已形成地区优势,如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苏州国家环保高新技术产业园等一批园区已初具规模。2008年苏州、无锡、南京三市环保产业收入占全省的70%以上,比2000年提高了10多个百分点。无锡市环保装备产品占全省的61%;宜兴已形成以高塍镇和环保科技工业园为主体的环保企业集群,拥有环保装备制造企业900余家,2008年环保产业总收入超过250亿元,同时建成各级各类环保企业研发机构80多家,环保产业服务体系正向多层次、专业化、综合性发展。南京节能环保服务业优势明显,占全省50%。在苏北,盐城环保产业园建设启动迅速,建湖、阜宁已分别形成高效电光源、环保滤料产业集群。

3. 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

在江苏环保产业总量增加与规模扩大的同时,众多企业还通过自主开发和技术引进,提高了产业的科技含量,逐步实现了产品和治理技术的升级换代。全省具有技术开发能力的企业达到总数的54%,相当多的企业通过了ISO9000认证,全行业拥有环保技术专利300多项,获得市级以上奖项的产品占总数的6.6%。在环保技术创新方面,有机毒物治理、烟气脱硫脱硝等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环保创新能力有所增强。涌现出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与核心产品。如宜兴环保科技公共技术服务中心研制的高污染工业集中园区废水处理技术共申请发明专利11项和美国发明专利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国际发明专利 4 项和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2 项。此项技术已示范应用6家企业,处理污水累计能力达到12.5万吨/日,出水全部达到规定的标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显著,有效地解决了多年困扰生产型产业快速集聚发展过程中污水达标减排的技术难题。

4. 科研成果产业化速度加快

江苏11所国家“985”和“211”高校中,有10所设立环保院系,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所、土壤所均设有环保相关专业,拥有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国电环院、省环科院等科研究院所,建成一批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技术中心,科研能力很强。为了使众多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江苏省通过采取多种方法,如举办环保科技成果展示暨产学研对接洽谈会、筹建“江苏省环保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为院校成果与企业需求的沟通、对接提供平台,深化了产学研合作,促进了产业组织创新,加快了科研成果产业化速度。江苏苏源环保工程有限公司依靠电力设计部门的技术优势,专业从事火力电站的大型机组脱硫脱硝,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申请并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7项,实现关键技术升级,成功研制出多种脱硫脱硝核心设备并应用于实际工程,冲破国外技术限制,促进国内相关制造业发展。公司成立5年来,已经完成国内15家大型电厂的烟气湿法脱硫脱硝治理工程,年产值4.47亿元。

二、环保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规模偏小,大型龙头企业不多

尽管江苏环保企业数量众多,环保产业在全国所占比重较大,但缺少集研发、设计、工程总承包、设备制造、运营服务于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依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属于小规模生产经营,产品档次低,利润薄,发展后劲不足。2007年江苏环保产品年销售产值为326.46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工业销售产值的0.52%。江苏年收入1亿元~2亿元的环保企业仅占6.4%,两亿元以上的企业仅占3.9%。在具有“环保产业之乡”的宜兴,2008年固定资产超过5000万元的还不到30家,超过2000万元的还不到50家,而固定资产小于50万元的占到环保企业总数的60%以上。企业规模小、市场集中度低成为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2. 技术落后,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江苏节能环保产业中小企业比重过大,多数企业研发力量薄弱,仍以模仿和代理国外技术或设备为技术战略,常规技术占主导地位,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发展缓慢,技术开发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同时现有的技术开发力量主要分布在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和创新体系,产学研结合不紧密,既制约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层次,又阻碍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其结果导致环保产品科技含量和制造质量、运行成本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处理效果不能稳定达到国家的环境标准,甚至面临淘汰的境遇。

3. 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

环保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据测算,要保证经济持续增长,环境状况又不迅速恶化,环保投资应占GDP的1.5%~2.0%; 要使环境状况逐渐好转,这一比例应在2.5%以上。而江苏环保投入占GDP的比例还未达到2.5%的标准,投资比例偏低。投入不足造成许多企业因缺乏资金而无法壮大规模,也没有钱投入到科研开发中去,投融资渠道单一,在很难享受政府财政投资的同时,小企业因为固定资产少,很难在商业银行贷到款,不得不借助于利息高的民间资金,增加了企业经营的风险。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4. 市场发育不完善,服务产业发展滞后

江苏环保产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市场不规范、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监督,还未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不正当竞争、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在一些地区依然存在。一些地方不恰当地设置过高的市场准入门槛,甚至采取非市场手段干预市场交易活动。市场不规范进一步影响到环保服务产业的发展,环境工程设计与施工、污染治理设施运营服务的力量不足,社会化程度不高;环保咨询与监测服务机构业务单一,缺乏竞争力;环境监理、环境审计、环境法律咨询、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等业务领域还存在许多空白。

三、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国家对节能环保的重视为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日臻完善的外部环境。环保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前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表示,未来5年,中国环保产业投资需求可达4500亿元。

在环保产业巨大的市场前景吸引下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下,江苏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环保产业发展,将环保产业列为江苏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六大新兴产业之一。省政府除了发布实施电子信息等11个重点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纲要外,还专门增加了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环保三大产业振兴计划,研究制订振兴环保产业的具体措施。

凡此种种,不难看出,在新形势下,江苏环保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要清醒地意识到,在响应中央政府拉动内需、培育新增长点的号召下,不少周边省市都将环保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江苏面临着来自辽宁、浙江、广东、山东等地的强有力竞争,随着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我国巨大的环保产业市场更是各国争夺的对象,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促进江苏环保产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明确发展重点,加强政策保障。

四、环保产业发展的重点

1. 推动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速度

环保产业对技术有极强的依赖性。技术创新是环保产业发展的生命线,极大地影响着环保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及市场竞争力。要面向市场,做好市场调研和产品的可行性分析,通过企业自主开发和产学研联合开发的方式,在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有重点地突破环保产业的关键、共性技术领域。加快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对已掌握的许多优良实用又具推广价值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技术,可通过组建环保技术开发实体和环保产业信息咨询系统,包括建立环保产业数据库和开发咨询服务等业务,提供灵活多变的技术服务,加速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

2.培育优势龙头企业,引导中小企业配套发展

以环保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基地化为目标,筛选出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在项目管理、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大环保企业整合力度,通过上市、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具有特色产品、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的环保高技术型龙头企业。同时,引导中小企业按照区域经济的特点,与龙头企业加强协作配套或组建经济联合体,共同创品牌、拓市场,从而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配套发展的格局,不断拓宽环保产业领域,提高环保产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3. 积极发展服务产业,丰富产业体系

环保服务业是环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发展以环境监测、资金融通、工程建设、设施运营和科技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环保服务业,大力开拓服务市场,扩大服务产业规模,提高服务产业比重,组织更多的社会中介机构为环境管理和节能减排服务,同时加强业务指导和资质管理,努力形成门类更全、结构更合理、更富活力的江苏环保产业体系,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多功能、全方位的环保产业政策、市场、技术、信息咨询等服务,满足环保产业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

4.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撑

发展环保产业不仅依赖于先进的装备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依靠高智力人才。江苏要充分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实力强的优势,建立产学研合作培育人才的新机制,形成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出一大批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环保人才。同时完善企业员工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管理和技术水平。还要以开阔的眼界和胸襟,以配套政策和资金积极吸引国内外环保领域的知名专家或科技领军人才,从事科研、教学或创办环保企业,为创新注入新活力。总之,要将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多渠道开发人力资源,拓宽人才选择面,强化竞争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五、环保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 制定产业规划,加强产业引导

产业发展离不开规划的指导,当前全省的环保产业规划正在制定当中,各地市政府也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在制定环保产业的发展规划时,要立足地方情况,面向国际市场,确立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把环保产业作为未来的主导产业加以培育,分步骤多梯次推进规划的实施。同时根据产业特点,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因地制宜,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环保基地,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在制定规划过程中,进一步明确不同部门的管理职能,理顺管理体制,避免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形成环保部门、综合部门和有关行业部门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共同推进环保业发展的管理新格局。

2. 完善政策体系,健全激励机制

环保产业与一般产业相比具有社会公益性特点,更加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江苏一方面要认真落实国家支持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对技术研发、设备购置和装备制造以及列入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另一方面要结合该省实际,细化环保产业鼓励类发展项目的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税收政策、人才政策、奖励政策和有关的优惠政策(用地、水、电等),为环保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形成鼓励产业发展的激励机制,从而调动投资主体的积极性,引导资金向环保产业流入,提高产业规模水平和服务能力,支持相关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3.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政府的环境投入是政府环境意识水平的一个标志,对处于发展初期的环保产业来说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江苏在积极争取国家对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同时,各级政府还要根据自身财政情况增设环保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实施一批重大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随着环保产业的逐步发展,政府投入的比例将逐步下降,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成为解决环保产业资金问题的根本出路,包括:设立创业投资机构和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环保企业提供贷款担保,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积极引进外商投资,鼓励有技术优势、市场前景好、企业运作良好的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或企业进行股份改制发行企业债券或上市发行股票,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或在资本市场筹集资金等。

4. 加强环保立法执法,规范市场运作

纵观世界各国环保历程可以看到,环境保护法规健全、环境标准与环境执法越严格的国家,环保产业就越发达,也就越有在国际市场占优势的环保技术,占有更多的市场。由于目前我国环保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缺失的地方,江苏除了严格执行现有国家颁布的环境保护法规,还应制定严格的地方环保标准和产业发展标准,一则可以提高环保产业竞争力,培育和保护环保市场;二则可以依法来规范市场准入,确保产品质量,加强市场监管。认真组织开展系列专项执法行动,依法通过行政手段来淘汰不法企业,杜绝不规范的市场行为,杜绝利用地方保护手段分割市场的行为,保护企业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可以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促进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环保产业市场尽快形成。(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沈宏婷)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