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是国家《“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等环保系列政策深入实施的半年,我国环保产业进一步获得国家政策的积极支持。在公司董事会领导下,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勇于创新,坚持“做精产品,做深行业”,紧紧抓住当前形势下行业的发展机遇和投资机会,不断巩固公司在环保行业相关领域的领先地位,加强研发投入,持续拓展合同环境服务模式,积极进军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领域,不断挖掘新的利润增长点,克服了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现实困难,公司主营业务各领域进展顺利。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598.55万元,同比增长16.97%;实现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2360.81万元,同比下降28.64% 。与上年同期比,因主营业务收入结构发生变化,报告期内毛利水平较高的土壤修复业务收入占比大幅度降低,加之托管运营成本上升,导致报告期内整体利润水平下降。随着公司合同环境服务模式的持续拓展,土壤修复、大气治理和垃圾焚烧发电等主要业务的稳步扩张,公司未来将保持稳健的发展态势。
主营业务经营情况
①不断完善研发基础条件,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技术为本,创新为根,公司始终坚持以技术为主导,以创新为动力,走技术协同创新的发展道路。报告期内,公司新研发大楼投入运营。大气、固废和土壤等环境污染领域的多个全新专业实验室将陆续投入使用,这大大完善了公司在研究开发领域的基础条件,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助力。
今年上半年,公司在研发方面继续保持适度规模的投入,积极推动技术创新,有效确保了公司在环保领域的技术领先。期间公司新增国家专利3项,该三项实用新型专利的申报成功,将进一步提升公司在烟气脱硫、余热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水平,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已累计增至22项。
②发挥技术优势,脱硫脱硝板块稳健发展
依靠自有的领先技术,公司成熟的脱硫业务稳打稳扎,持续拓展。年初承接了本钢集团北营公司炼铁厂烧结烟气脱硫项目,并再获陕西渭河发电有限公司两台发电机组的烟气脱硫系统增容改造工程的订单。同时,公司自主研发的钠碱法脱硫技术成功应用于锦州新华龙回转窑烟气脱硫工程,项目在实现脱硫的同时变废为宝,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治理目标的双赢。今年4月,采用公司钢铁烧结烟气“石灰石-石膏法”空塔喷淋脱硫技术的西宁特殊钢公司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克服高原地区特殊地理环境对脱硫工艺的不利影响,成功通过验收。充分体现公司自主研发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科学性及其广泛适应能力。
以公司核心技术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SCR)为支撑的脱硝业务在报告期内也不断取得拓展,今年4月至5月,公司获中泰化学托克逊电石配套600MW动力站项目烟气脱硝工程订单,并签订了甘肃靖远火电厂新建脱硝EPC总包工程等脱硝项目,公司在脱硝领域的技术优势得到广泛的市场认可,也验证了公司进军全国脱硫脱硝市场的实力。
③修复药剂投产,占领市场制高点
近年来,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备受关注。公司勇挑重担,积极推动了修复产业链的延伸,土壤修复药剂投产。7月上旬,公司重金属污染土壤离子矿化技术被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列入2013年国家重点环境保护实用技术名录。
今年上半年,公司重金属土壤修复药剂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行并完成首批订单,土壤修复业务取得新突破。继去年承接湖南郴州永兴县、桂东县的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等修复工程后,今年初,公司承接了四川长虹的镉污染土壤修复,开始把公司的修复业务推向全国市场,并继续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业务的推广。在湘江流域重金属治理的8个重点地市中,公司已经在长沙、株洲、郴州、衡阳等地成功进行布局,土壤修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成为公司主攻的业务。
④进军垃圾发电领域,打开新的利润增长点
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将垃圾焚烧的比重大幅提升,并首次提出将生活垃圾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利用。作为在新余市试点开展合同环境服务的重要进展之一,今年4月份,公司承接新余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BOT项目,标志着公司正式进军垃圾发电领域。“十二五”是固废处理产业的黄金发展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公司将借势不断拓展垃圾焚烧发电业务,拓展业务领域补充新的利润增长点。
此外,在余热发电方面,继公司新余余热发电项目成功运作后,公司上年承建的涟钢烧结余热发电项目第一台锅炉已顺利投产,目前,该项目其他机组也相继运行并网发电。目前,公司已推进了钢铁烧结余热发电、玻璃熔窑余热发电、炭素余热发电三项发电技术储备和研发,并获得了相关专利技术。
在市场拓展方面,公司立足湖南本土市场,面向全国拓展业务。自北京运营中心成立以来,公司进一步加紧了在全国市场布局的步伐。目前,公司涉足的业务范围早已在湖南省外进行全面拓展,已经涵盖江西、山西、陕西、贵州、新疆、内蒙古、四川、青海、辽宁、甘肃、江苏等全国多个省市,公司全国性的市场网络将逐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