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特大型鸡粪生物质燃气3MW热电联产并网工程,创新出一种“原料分散收集—集中厌氧处理—沼气发电—沼肥分散消纳”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利用模式。
而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探索出一种“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有机种植”的鸡粪热电气肥联供绿色发展模式。
科技部农村中心主任贾敬敦说,目前这两种模式均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获得了清洁发展机制收入。
在我国,现代农业、废弃物利用、生物质燃气和绿色发展“四位一体”的可盈利循环经济模式正逐步形成。
完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
亚洲最大的肉种鸡生产企业山东民和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建立起“生态健康养殖—安全绿色食品—资源高效利用—有机果蔬种植”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
总工程师董泰丽介绍,2007年公司启动特大型鸡粪沼气3MW热电联产并网工程,于2009年2月并网发电,日均产沼气3万立方米,日均发电6万度,每年向国家电网供电2190万度,已连续4年稳定运行。
董泰丽说,工程采用的“原料分散收集—集中厌氧处理—沼气发电—沼肥分散消纳”的农业废弃物处理模式,将23个分散养鸡场的鸡粪收集处理,厌氧发酵生产沼气。通过高效的热电联产发电机组,转化为清洁电能,并入国家电网。发电余热高温烟气则导入锅炉转化为蒸汽,发电余热缸套水可回收成热水储存利用。而发酵后的沼液可用于周边葡萄、苹果、樱桃、蔬菜生产所需的有机肥料,培育民和有机果蔬品牌。
“该工程可实现年收益953万元,使粪污沼气工程不只制造了能源,更制造高端有机叶面肥。”董泰丽说。
眼下,山东民和正建设高效制备沼气的厌氧发酵系统,预计2014年年初将建成沼气提纯、压缩、灌装等配套装置,可日产沼气7万立方米,年提供生物质燃气1533万立方米。
开辟农村清洁能源新途径
“生物质燃气产业的理想图景,是将餐厨垃圾、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经过模块化、标准化和成套化的装备净化提纯,使之变成管道燃气、车用燃气或液化天燃气。”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潘文智说。
6年前,该公司尝试用鸡粪生产沼气实现并网发电。
“同样1立方米沼气,如果做成2度电,不算补贴,有0.69元的收入;而变成0.6立方米生物质燃气,即使没有补贴,收益也多3倍。”潘文智说。
2007年,德青源投资6500万元建设了以纯鸡粪为原料的沼气并网热电气联供工程。其鸡粪热电气肥联供模式,包括“生态养殖—食品加工—清洁能源—有机肥料—订单农业—有机种植”6个主要环节。
潘文智说,德青源承担了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成了国内最大的蛋鸡养殖。通过纵贯地下的密闭中央清粪带,将每天的212吨鸡粪输送到沼气池。在沼气池内,鸡粪混合约300吨废水及收集的雨水一起发酵。沼气产出后经脱硫、脱水,储存在常压气柜中,由沼气发电机组转化为电力,并入国家电网。发电尾气则可导入余热锅炉回收并转化90℃热水,储存再利用。
目前,该项目每年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8.4万吨,是我国最大的农业清洁发展机制项目之一。每年可向市场提供鸡蛋5亿枚,向国家电网供电1400万度,回收相当于标煤4500吨的余热,此外还为当地500家农户提供生活用燃料73万立方米。
筹谋布局生物质燃气产业
德青源正在积极布局,已成立了子公司从事生物质燃气开发和推广;正在延庆县八达岭开发区建设生物燃气装备生产基地;与美国公司签署协议,代理其沼气纯化膜在国内的加工、销售等;此外,还将在黄山种禽基地、北京新发地等建设大型沼气工程。
山东民和也已成立子公司从事生物燃气研发、开发和运营,并建立了禽畜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中心;其三期多元原料混合发酵生产车用生物燃气工程,期望进一步提高产气效率和专业化生产高值生物燃气效率;采用专业化、商业化的公司实现生物质燃气走出去。
潘文智认为,沼气工程只有具备足够规模,能源才能正常输出、稳定运行;只有持续新技术开发,才能降低工程建设和运营成本;只有注重能源效益,才能获得经济效益、确保长期运营。他建议,应组织专家制订我国大中型沼气生产和利用的相关标准;在补贴、科研、政策等方面给予大中型工程支持,选择行业中优秀的大中型、特大型生物燃气工程,建设成标准示范工程并给予适当补助。
董泰丽表示,其沼气发电项目稳定运行4年,首先在于实行市场化、工厂化、商业化的运行模式,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优势和潜能;其次是建立了专业化的销售、服务体系与队伍,进行生物质燃气市场与销售,以及沼液的销售与服务。她建议,对大型生物质燃气项目,政府应在市场优先准入、效益补贴等方面创新政策扶持方式,并对沼液高端肥料产品准入机制等给予支持;建立和完善国内碳交易市场,使生物质燃气项目获得与其减排效果相适应的碳减排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