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受业绩下滑、频频换帅、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华锐风电依然“霉运”连连。近期,美国司法部对外宣称,已经向中国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锐)提起诉讼,指控其从美国超导公司(超导公司)窃取商业机密,导致后者损失超过8亿美元。华锐一旦败诉将面临数十亿美金的罚款。目前,华锐现金净流量已经是负值了。据记者了解,双方之间在国内发起的知识产权案件至今仍未开庭审理。于是,在中国“没捞到好处”的超导公司将诉讼搬回了自己的“主场”。此起诉讼对华锐的国际化战略冲击不小。据悉,华锐的10家国际子公司

首页 > 风电 > 风电设备与材料 > 企业 > 正文

华锐风电“陨落”:关闭八子公司断臂求生

2013-08-20 10:36 来源:时代周报 

饱受业绩下滑、频频换帅、被证监会立案调查的华锐风电依然“霉运”连连。

近期,美国司法部对外宣称,已经向中国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锐)提起诉讼,指控其从美国超导公司(超导公司)窃取商业机密,导致后者损失超过8亿美元。华锐一旦败诉将面临数十亿美金的罚款。目前,华锐现金净流量已经是负值了。

据记者了解,双方之间在国内发起的知识产权案件至今仍未开庭审理。于是,在中国“没捞到好处”的超导公司将诉讼搬回了自己的“主场”。

此起诉讼对华锐的国际化战略冲击不小。据悉,华锐的10家国际子公司年度净利润全部处于亏损状态,其中8家已经注销。官司开打后,巴西和欧盟的公司纷纷避开和华锐的合作。中投顾问新能源分析师任浩宁称,华锐今年在海外的市场份额会大幅削减,整体扩张步伐会放缓,重点业务区会放在国内市场。

回溯华锐发展历程,在中国风电市场,大起大落之猛,几乎没有一家企业能与华锐匹敌。华锐在短短几年之内就在风机制造领域做成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并以90元/股的A股主板最贵发行价缔造了一个市值近千亿的风电帝国。但上市后,业绩就马上来了个大变脸,净利润连续几年降低,并最终陷入了亏损“泥潭”,市值也跌去了大半,这与公司的高速扩张不无关系。随着频频换帅事件的发生,华锐风电目前也内讧不断。

而眼下,和美国超导公司之间的官司,会成为压倒华锐的最后一根稻草吗?

官司缠身国际化战略受挫

其实,此前华锐和超导公司的关系并不差,双方还度过了几年的“蜜月期”。

从2005年起,双方就展开了合作。来自超导公司的资料显示,2007-2010年的4年间,华锐占超导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1%、67%、70%、68%,一直是超导公司第一大客户。

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到了2011年,两家公司却因为知识产权纠纷而打得不可开交。

据了解,自从2011年9月以来,超导公司已经向北京仲裁委员会申请了仲裁,并以华锐及其关联公司为被告,向中国法院提起了3起民事诉讼,主张因华锐2011年3月的违约和2011年6月超导公司发现华锐员工盗窃知识产权,导致总计超过12亿美元的合同违约,要求华锐履约并赔偿损失。

“华锐两名职员以及美国超导公司子公司的一名前雇员被指控密谋窃取超导公司的知识产权信息,华锐利用窃取到的知识产权来制造风涡轮机及改进现有设备。”美国司法部称,本次起诉被描述为一宗由国际被告向美国企业实施的精心策划的违法行为,其程度不亚于“企业谋杀”。

为了应对这次诉讼,华锐立马宣布注销包括美国子公司在内的四家子公司,并于今年6月28日获得董事会通过。但华锐并不承认关闭子公司和此起诉讼有直接关系。“华锐关闭在美子公司应该就是为了逃避美国司法部起诉后的相关惩罚。”卓创咨询分析师王晓坤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

“美国司法部的介入说明,华锐和超导公司的知识产权纠纷已经不仅仅是民事赔偿问题,而是已经上升到刑事诉讼,相关人员可能会面临刑事处罚。”工信部电信研究院律师蔡雄山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华为、中兴、三一重工(行情,问诊)等案子可以看出,美国正在从民事、刑事和行政方面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不管是在新能源还是电信领域,都在极力保护本国产业,警惕中国等新兴势力崛起。

而在一位华锐离职员工看来,美国公司比较擅长利用知识产权来打压其他国家的公司,超导公司是“伪善”的,知识产权只是其的利用工具。“超导公司很早就拿到了证据,但很晚才发起诉讼,这是因为它们也是上市公司,需要对投资者和公众作出解释,所以才在财报发布时将自己业绩下滑归咎于华锐。”他说。

据了解,超导公司的股价在过去5年累计下跌93%,向华锐索赔也可救其于“水火之中”。Martec投资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能源电力总监曹寅则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华锐一旦败诉,将面临巨额罚金,对其来说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业绩大变脸高速扩张酿窘境

跟如今的窘境相比,此前几年的华锐却是“风光无限”。

2005年,看好新能源的资本市场大佬、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设计者和创建者尉文渊找到了大连重工(行情,问诊)机电设备成套有限公司(大连重工)总经理韩俊良,那时候韩刚刚买下了德国富兰德FL1500系列风机的生产许可证。

双方“一拍即合”后于2006年初创立了华锐风电,此后的故事便众所周知了,搭上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的“顺风车”,到2008年时,华锐已经以22%的份额排名行业老大,原老大金风科技(行情,问诊)被挤到第二,市场占有率从25%降到18%。此后两年,华锐净利润急速攀升,2008-2010年三年间其净利润分别为6.31亿元、18.93亿元和28.56亿元。

2011年1月13日,华锐以90元/股发行价上市,市盈率达到48.83倍,创当时主板最高的发行价纪录,市值一度超过900亿。这在当时被誉为资本和技术的完美结合,并成为投资界的经典案例。

但好景不长。华锐上市后不仅没能巩固优势的市场地位,业绩还迎来了大变脸。其财报数据显示,上市后的2011年公司净利润相比2010年下滑了72.84%,2012年更是亏损达5.83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其亏损额度再创新高达到2.49亿元。截至记者发稿前,华锐股价从上市时的90元/股跌到4.4元/股,市值从超过900亿元跌到177.28亿元。

华锐怎么了?

2011年中国风电行业出现两次因为风力发电设备电压不稳造成脱网的事故,并造成人员伤亡,国家能源局开始对风电设备并网严格监管,同时也收紧了风电项目的审批。这两起事故中就有华锐的设备。

同时,由于风电“大跃进”,行业产能过剩现象严重,数据显示,中国风电累积装机容量从2004年的74万千瓦,暴增到2012年的7.5兆瓦,成为全球风电装机规模第一大国,产能过剩率超过50%。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都会选择保守发展来度过“风电寒冬”,但华锐的扩张却丝毫没有停止。“一,华锐仍在高速扩张,到处建基地、搞开发、搞设备,甚至把扩张当作指标来完成;二,华锐原来是个小企业,快速膨胀后,最高峰时4000多人,且分布在全国200多个风场,高度分散,这在管理上对华锐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尉文渊对华锐公司的调研报告显示,新能源产业高速成长后,突然出现了拐点,支撑高速发展的市场需求没了,而华锐并没有准备好。

“为什么这样?就是高速扩张刹不住车了,当市场一转向的时候,整个公司的资产状况、现金流的情况就比较严重,成本高得不得了。”报告称,华锐的问题不在某个点,而是趋势性和系统性的问题,比如当时建了一堆生产基地,产能利用率最多20%-30%,而应收款则高达100亿。

这或许跟公司当时的掌控者韩俊良的性格有很大关系。上述华锐离职员工告诉时代周报记者,风电寒冬之前,所有的客户都是排队领华锐的风机,那时候包括金风等竞争对手还没有兆瓦级的风机,五年之内做到全国第一、全球第二,这种情况下相信任何人都会有一种“自我膨胀”的感觉。

“当时韩俊良对公司影响非常大,公司的决策基本都是他一个人做的,他是个非常强势的人,可以说很专制。”另外一名华锐离职员工对时代周报记者说。

韩俊良追求速度和规模引发的高库存和供应链问题,加上公司与超导公司之间的跨国诉讼导致的海外市场全面停滞,让华锐一蹶不振。

内讧不断未来前景渺茫

糟糕的情况还在继续。

今年3月7月,华锐发布公告称,自查发现公司2011年财务报表中存在“会计差错”,导致2011年净利润虚增1.68亿元,差异比例达到21.7%。5月30日,公司公告称,当日收到证监会《立案调查通知书》,因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被立案调查。

针对此事,上海新望闻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宋一欣律师主动发起代理索赔的诉讼委托,拟代理投资者索赔。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目前收集了不少投资者诉讼委托材料,等证监会处罚完之后就可以起诉华锐了。

自查自曝3天后,韩俊良就辞去了华锐董事长的职务,尉文渊则全面主持华锐的日常经营工作。去年8月30日,华锐就发布公告称,董事长韩俊良不再兼任总裁一职,改由尉文渊出任代理总裁。

“尉文渊是带着目的上台的,因为华锐那段时间负面消息不断,亟需要融资,而涉及到二级市场正好是尉的强项。”任浩宁分析称。

但上述华锐离职员工则认为,韩俊良是因为公司曝出了财务问题才离职的,而2014年初华锐股票禁售期到期,资方和股东们也希望尉能够提升股价。

然而,即便资本市场大佬尉文渊出手也未能挽救华锐,其2013年一季度报告显示,当季公司营收6.83亿元,同比下降40.98%,净利润-2.48亿元,同比下降537.87%。

没有完成任务,于是,在尉文渊出任董事长仅两月的时候,华锐发布公告再次更换掌门人,董事会选举王原为华锐风电的董事长,并聘任刘征奇为华锐风电总裁。

资料显示,王原和刘征奇都是韩俊良的“旧部”。王原是大连重工在韩俊良之后的法人,刘征奇则是韩俊良在担任大连重工起重设计院院长时的副院长。

“这两人都是韩俊良带过来的‘大连帮’,大连重工在尉文渊主持工作后就停止给华锐供货了,根本不支持尉的工作。尉文渊进来后采取了很多激进的改革手段,触及了一些人的利益,所以引起了反弹。华锐股东之间的矛盾就在于‘大连帮’和其他股东之间的矛盾。”上述华锐离职员工透露。

“在这家公司,能干未必能得到提升,还是得靠关系和一些潜规则,在技术之外的业务都做得很业余,管理是最需要提升的。前几年华锐拿单子都是靠发改委、能源局的政府关系,但是随着这些部门的人事变动,单子就拿得少了。”但他也认为,华锐的技术实力还是很强的,核心力量也都在,听说华锐还计划给研发人员涨薪,以图再发展。

“就是熬呗,国家肯定会把风电市场做好,这是政策方面的利好,但产能过剩还得需要一两年时间来重新寻找到平衡。”对于华锐的前景和未来,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华锐的海外战略和海上风电战略都将面临极大挑战,在海外靠价钱便宜的话肯定会遭到“双反”,而质量和服务又一时跟不上。海上风电到现在全国四大招标项目都没动,电价上不去,成本太高,并网也困难。

时代周报就以上问题致电华锐风电,但其相关负责人则表示,“整个风电行业处于一个低谷期,华锐也遇到很多困难,正在尽力解决。目前,华锐高层在不断变换中,所以不太方便接受采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