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地下水污染现状
“初步调查表明,华北平原局部地区地下水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主要污染指标为汞、铬、镉、铅等;局部地区地下水有机物污染较严重,主要污染指标为苯、四氯化碳、三氯乙烯等。”在环境保护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印发的《方案》中,对华北地下水污染状况做出了这样的描述。
2006年开始,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环境地质环境研究所历时5年完成了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项目《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结果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几乎无Ⅰ类地下水,直接可以饮用的Ⅰ~Ⅲ类地下水仅占22.2%,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Ⅳ类地下水占21.25%,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Ⅴ类地下水占56.55%。
污染从何而来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华北平原严重的地下水污染?《方案》指出,海河流域受污染地表水入渗补给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2010年,海河流域废水排放量高达49.73亿吨,未达标的断面比例为60.6%,污染严重的河流渠道、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不达标的再生水灌溉区等对地下水环境影响显著。
重点污染源排放也是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华北平原石油化工行业(包括勘探开发、加工、储运和销售)、矿山开采及加工、生活垃圾填埋场、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场和填埋场、高尔夫球场等重点污染源对地下水产生点状、线状污染,部分中小型企业产生的废水未加处理通过渗井、渗坑违法向地下排放,直接污染地下水。
工业污染之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成为造成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因素,过量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在降水或灌溉过程中,通过农田地表径流、排水和地下渗漏,大量进入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
如何治理污染
根据《方案》提出的目标,到2015年年底,初步建立华北平原地下水质量和污染源监测网,基本掌握地下水污染状况;加快华北平原地下水重点污染源和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防治,初步遏制地下水水质恶化趋势;城镇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状况有所改善。到2020年年底,全面监控华北平原地下水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状况;科学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示范;重点区域地下水水质有所改善;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明显改善;地下水环境监管能力全面提升,地下水污染风险得到有效防范。
对于加强地下水污染防治,国土资源部应用地球化学室主任王学求表示,目前当务之急是要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对一些污染严重的新建项目,坚决不予审批,尤其是小型造纸、化工、炼油等项目。已上项目要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对一些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要实行限期治理,真正落实污染者为污染治理买单的措施,做到“谁污染谁治理”。
本文综合《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相关内容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