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随着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的飞速提高,污泥产生量也随之增长,有估算年产生量已超2200万吨。而这些相当于三峡库容量的污泥,近8成没有得到稳定、无害的处置,极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一面是迫切的处理处置需求,一面是环保产业界的跃跃欲试,但双方如何找到契合点,污泥处理处置百亿市场何时打开,仍然未解。不过与“心急”的企业相比,污泥围城、随意倾倒带来的环境、社会压力事实上更加紧迫:30%~50%的污染物将从生活污水转移至污泥,让花大力气推进的水污染物减排事实上留下“烂尾”。从本期起产业趋势版将推出系列报道,围

首页 > 水处理 > 市政污水 > 评论 > 正文

污泥处理路在何方

2013-05-06 10:07 来源:中国环境报 

目前,随着我国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量的飞速提高,污泥产生量也随之增长,有估算年产生量已超2200万吨。而这些相当于三峡库容量的污泥,近8成没有得到稳定、无害的处置,极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一面是迫切的处理处置需求,一面是环保产业界的跃跃欲试,但双方如何找到契合点,污泥处理处置百亿市场何时打开,仍然未解。

不过与“心急”的企业相比,污泥围城、随意倾倒带来的环境、社会压力事实上更加紧迫:30%~50%的污染物将从生活污水转移至污泥,让花大力气推进的水污染物减排事实上留下“烂尾”。

从本期起产业趋势版将推出系列报道,围绕污泥处理处置技术、政策、标准、监管、产业等问题展开持续的讨论。我们并不奢望提供问题答案,而是希望在公开的平台上讨论,推动相关部门、专家、企业、地方政府一起厘清问题,为工作的进展、产业的发展提供思路。

污泥之四问

本期受访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王洪臣

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研究中心主任 陈同斌

北京桑德环境集团董事长 文一波

问题1,有人认为污泥处置进展缓慢是因为政府的重视不够,您怎么看?

王洪臣:我认为政策层对污泥问题还是很重视的,听说过的高层领导批示就有四、五次;相关部委这几年单独或者联合出台了不少政策。国家发改委还准备了资金用于补贴示范工程。

问题2,目前污泥处理设施建设的情况如何?

王洪臣:现在进展确实较为缓慢。从一些市政设计院反馈的情况,去年以来,“活儿”一度越来越少,不少项目是谈着谈着就没下文了。今年开始已经有所回暖。

问题3,污泥处理处置工作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王洪臣:如果下决心解决污泥问题,资金应该不是最大的问题。目前主要是在污泥处置方向、技术路线方面,大家的分歧比较大,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陈同斌:污泥问题的解决,政策重视,资金投入,包括对地方政府处理处置污泥提出约束性考核指标等都很重要,但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能够经过多年运行检验的成熟技术和工程案例并不多。

文一波:污泥问题的解决还是要看各级政府的决心。是不是有到位的投入和严格监管。

@泥神仙: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并不认为我国目前污泥处置困境的解题主要要依靠污泥技术的发展,付费机制及政府监管才是重点。

问题4,目前情况下,地方政府在建设污泥处理设施时怎么选择工艺路线?

陈同斌:城市污泥是城市文明和环境文明的必然产物。对于城市污泥的处置,要选择安全、科学、规范的途径,但不能不切实际地苛求零风险的处置方案。

文一波:国外成熟的污泥处理处置技术也是千差万别的,具体工程一定要因地制宜,结合本地污泥特性和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

滞后了30多年的生活污水污泥终于在“十二五”被提上议事日程,相关规划提出了“泥水并重”的思路及处理设施的建设目标。但据记者了解,目前工作整体仍然进展缓慢,规划中相关设施的开工率还不足30%。

为何缓慢?记者向很多业内人士提出过这个问题。技术不成熟、投入不足、各级政府的决心不到位、政策标准规范缺失……各种因素交织,一再延缓这个百亿大市场撩开神秘面纱。

为什么设施建设速度缓慢?

从上到下的路线争议导致地方政府选择的犹疑

“污泥的处理和处置是两个阶段,要明确区别、分开考虑。”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洪臣教授首先强调,要解决污泥问题,得首先明确处置方向,据此倒推相关标准,然后才是选择处理技术,以及形成商业模式、付费等。“污泥处置事关其最终去向,不是技术问题,应该由国家确定;具体技术则是企业的事。”

他认为,在污泥处置方向上至今无法达成统一是造成相关工作进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很多地方政府、企业比较茫然。尤其是地方政府为谨慎起见,还在持观望态度。”

土地利用派、焚烧派、填埋派……在污泥最终去向的问题上,目前从上至下,从部门到专家,分歧明显;甚至在污泥是污染物还是资源的问题上,都还有截然不同的意见:认为污泥是污染物者,处理处置就是环境安全为重;认为是资源者,就强调综合利用。

其中,围绕污泥能否土地利用这一焦点议题,争论最为集中。记者了解到,在部委层面,国家发改委和建设部态度较为一致,主张相关重金属等控制指标达标后可以进入土地;环境保护部则主张不能进入农业,可以用于沙化地改造等;农业部则是坚定的反对者,认为即使达标也不行。对焚烧路线,各部门之间也有争议。

政策为何不够实用?

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是关键

桑德集团董事长文一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污泥处理处置整体处于不成熟阶段,技术路线众多,没有形成主流的技术路线,也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市场模式。

“除环境保护部出台相关技术政策和指南文件外,住建部等部门也出台了不少相关文件。事实上,在技术指南和技术规范中几乎提及了目前存在的所有污泥处理处置技术,让人很难做出取舍。因此技术指南和技术规范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尽快推动主流技术路线及相应市场模式的形成。”文一波说。

在污泥领域近年来制定出台的技术政策类文件,通常要在各部委间反复征求意见“走”流程,因而被不少业内人士评价为“妥协之作,比较模糊。说了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分别怎么走,但看了以后还是不知道该往哪儿走。”

对此,王洪臣曾经表示,我们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与偏虚的技术指南类政策相比,一套切实可行的标准对产业的发展更有裨益。技术指南中虽提出污泥处理处置要优先研究污泥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在不具备土地利用条件时,考虑采用焚烧及建材利用处置方式,但进入土地的合理标准与焚烧的环保要求等细节问题并未明确,企业在项目实践中容易遇到困惑。

不能被争议拖住脚步

必须做出基于全局、长远利益的决策,要在实践中发现并解决问题

单位聚餐,征询就餐地点。有人怕辣不喜川菜,有人认为粤菜会超出预算,说吃烧烤又有人反对说不卫生。最后总有个拍板的人,决定喝粥还是吃面。而在污泥处置这桩事上,眼下缺的就是这个拍板的角色。

王洪臣介绍说,污泥处置方向的决定确实是个难题,即使比我国早30年就开始处理处置污泥的欧美国家,路线上的争议至今依然存在。“美国国内对土地利用态度明显分化,欧洲对焚烧有争议。但在考虑全局、长远利益后,他们选择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在产业、技术、监管与社会利益诉求的协调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王洪臣介绍说,尽管仍然存在争议,但西方特别是美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主流的观点,即生活污水污泥经过严格处理后回到土地。政府在坚定不移地执行这条技术路线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存在环境风险,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在完备制度保障上下了很大功夫,尽力将风险控制到最小。

“美国环保当局每两年要对503法案(见相关链接)的执行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评估,抽查污染物变化,考察是否有突发事件,技术最新进展等。”

王洪臣说。

总是让利益相关方左右决策,往往是无法做出决策。在污泥问题上,这样的决策已经不容迟疑。王洪臣表示,争议是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讨论,政府则不能 “陷入”这样的讨论而止步不前,影响工作进展。“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关注污泥中污染物变化、相关技术进展,政府得站在战略高度上把握,适时做出决策。”

就目前污泥处置而言,国家层面上发改、建设、环保、农业和林业等部门都有涉及。不少业内人士的建议是得有牵头部门或者协调机制。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