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政策的转向,救生舱行业的虚火或已下降。9月18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上,记者发现,本次展会只有两三家救生舱生产企业参展,展台规模不大,也没有陈列展品。其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市场不太好,因为国家政策要求优先建设避难硐室,再加上硐室成本低,所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硐室。”图为避难硐室内部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相继出台,要求到2011年年底前,所有煤矿要全面完成监测监控、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评论 > 正文

煤矿紧急避险系统建设趋理性

2012-09-26 09:27 来源:中国能源报 程宇婕 

随着政策的转向,救生舱行业的虚火或已下降。9月18日,在第六届中国国际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展览会上,记者发现,本次展会只有两三家救生舱生产企业参展,展台规模不大,也没有陈列展品。其中一位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市场不太好,因为国家政策要求优先建设避难硐室,再加上硐室成本低,所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硐室。”

图为避难硐室内部

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相继出台,要求到2011年年底前,所有煤矿要全面完成监测监控、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信联络和井下人员定位等5个系统的完善工作;2012年6月底前,所有煤(岩)与瓦斯(一氧化碳)突出矿井,中央企业和国家重点煤矿中的高瓦斯、开采容易自燃煤层的矿井,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2013年6月底前,其他所有煤矿完成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完善工作。

竞争激烈 救生舱市场日趋成熟

因为除紧急避险系统外的五大系统在煤矿均已有一定基础,所以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成为近段时间的重中之重,由此也催生了一个新兴的市场。短短两年内,救生舱生产企业由几家增加到几十家甚至上百家,由此造成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一台可移动式救生舱动辄两三百万元,中小煤炭企业负担过重。同时,国家规定矿用设备必须有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简称安标中心)的安标认证才能在井下使用。但在巨大利益推动下,一些没有技术保障能力的小企业也参与进来。截止去年6月,全国仅有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沈阳研究院、陕西重生矿业科技有限公司和中煤机械集团有限公司3家企业通过认证。

随着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这一现象正在逐步好转。记者在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网站上看到,目前已有陕西重生、长治清华、山西地宝等31家企业拿到了可移动式救生舱的安标认证。“现在这个市场比较成熟,像我们这台能容纳十人的救生舱以前能卖到两三百万元,但现在企业多了、市场竞争更加激烈,产品价格也下来了,只卖180万元。”山西地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市场部部长李宏告诉记者。

性价比高 硐室更受青睐

价格虽然下降了,但今年的救生舱市场似乎并没有往年那么火热。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今年整体都不太好,受煤炭经济下行影响比较大。”李宏也表示,“因为国家政策要求优先建设避难硐室,政府在验收时对硐室也更认可一些,再加上硐室性价比高,所以企业更倾向于选择硐室。”

紧急避险设施是紧急避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井下发生灾害事故时,为无法及时撤离的遇险人员提供生命保障的密闭空间,包括永久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永久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具有紧急避险功能的井下专用巷道硐室。可移动式救生舱则是指可通过牵引、吊装等方式实现移动,适应井下采掘作业地点变化要求的避险设施。

2011年1月25日,国家安监总局出台《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重点明确了紧急避险系统的建设要求,特别是对建设井下避难硐室和设置救生舱地点、功能参数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时任国家煤监局局长的赵铁锤在解读《暂行规定》时指出,各地和煤矿企业一定要结合本地区、本矿井的实际,科学论证,合理选择建设井下避险硐室和设置可移动式救生舱,优先建设避难硐室。以后,安监总局又出台多个文件并且相关领导在多个场合强调,要本着经济适用的原则,优先建设避难硐室。这一观点由此逐渐在行业形成共识。

据李宏介绍,硐室是打在两条平行巷道之间的,巷道与硐室形成工字型。虽然钻洞成本较高,但硐室可容纳的人多,综合起来还是便宜。硐室两边都装有向外开启的两道门,外侧第一道门既能抵挡一定强度的冲击波,又能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第二道门为阻挡有毒有害气体的密闭门。两道门之间为过渡室,密闭门之内就是避险生存室。

目前紧急避险系统建设以《暂行规定》为标准,国家安监总局政策法规司副司长邬燕云对本报记者透露,正式的建设标准正在制定当中,即将出台。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