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特变电工”这家公司的前身只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的一家小型民办企业,到2010年这家公司的三大产业圆满实现了产销200亿元企业集团建设的十一五战略目标。2011年,“特变电工”排名世界机械制造业500强429位、中国企业500强366位、中国机械100强11位、中国机械品牌100强37位。先后荣获“中国工业大奖”、“中国驰名商标”、“中国知识产权百强企业”,2009年和2010年两次荣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年度最高奖项--“董事会大奖”。公司的品牌价值达168亿元,跻身中国装备工业品牌前十名。目前自主研发的光伏电网逆变器科技水平可以与世界同类产品性能媲美。特变电工的飞速发展,离不开一个人——张新,在他的带领下一家资不抵债,陷入绝境的街道小企业,发展成为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2003年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又成功兼并山东鲁能电缆厂和全国乃至全亚洲最大的变压器生产企业沈阳变压器,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变压器和电线电缆第一品牌。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

危难中挑起街道小企业大梁
面对诸多荣誉,张新始终认为距离成功还很遥远。顶峰可以跨越,而人生和事业的顶峰是穷无止境的。危难中他挑起大梁1988年,昌吉市县属街道企业--特种变压器厂(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前身)已到了破产的绝境:仅有54名职工的企业总资产不足16万元,欠债74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462%。主厂房倒塌,工厂断电停水,银行账户冻结,债主天天堵门,职工3个月未领到一分钱工资,技术人员纷纷调离。
时年26岁的张新是工厂的最后一位技术人员。就在他即将调离的前几天,一位他十分敬重的老师傅茫然地问张新:"你要走了,我们怎么办?"这句寄满重托、信任的朴素的话语和老师傅那双绝望、求助的眼睛,为这家企业、为这位老师傅本人和张新的命运带来了新的转机。很快,张新经过周密思考的一份"施政报告"、承包方案公之于众。作为租赁承包人,他以最塬始、最简单的方式开始了艰苦创业的新历程。捡砖头、盖房子,搭布篷、修机器,找关系、跑贷款,定制度、严管理叁个月后,工厂恢复生产。绝境中的小厂焕发出新的生机。效益大增,工资补发,设备更新。正当张新带领着53名职工扬起希望风帆的时候,一场无情的大火烧毁了厂房。面对厄运,患难与共的53名员工集聚在张新身旁,面对在火灾中全体职工舍生忘死抢救出全部设备的动人场面,张新号啕痛哭。他发誓,不仅要使工厂"死而后生",还要大放光彩。
拼生死拾遗补缺踏征途
变压器市场是国内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行业。新疆的变压器市场长期以来被两家实力雄厚的国营大厂所垄断。作为一家县属小厂,如何参与市场竞争?张新经过调查了解到:由于特种变压器工艺复杂,不适合批量生产,这两家国营大厂均不涉足。拾遗补缺,扬长避短。张新为工厂的生存制定了新的战略。特种变压器厂的生存战略受到了市有关方面的关注和支持。60万元科技开发贷款迅速到位,设备迅速更新换代,产品检测室迅速建立。与此同时,张新广罗贤才,狠抓管理,完善生产工艺,突出各个生产、工艺环节以质量为中心,改革分配奖励制度,坚持实行不接订单不生产,以"无库存化生产"来保证有限资金的迅速周转。张新亲自跑市场搞设计、抓制造,在经营体制上与市场对接一步到位。
1988年实现产值122万元,盈利17.8万元,这个县属街道小企业终于扭亏为盈,并由此获得了根本性的转机。此后,张新一鼓作气争取到了新疆自治区"八五"重点技改项目,成功地兼并了市二轻系统的昌吉市农机修配厂,解决了技改建设用地,取得了发展空间,走出了资本扩张的第一步。张新也成了昌吉市企业体制改革的领潮人。抓发展创造"特变现象"1993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张新再次抓住了机遇。在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昌吉市特种变压器厂作为全区机电行业首家股份制改造企业,组建了新疆特种变压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募集到1550万元资金。同时,争取到了220千伏级变压器的国家"八五"重点技术改造项目。此项目自治区要求3年完成。
延伸:特变电工张新:“非典型MBO”

新疆是他的腹地,上海是他的福地
在他产业与资本扩张的版图上,时时会看到上海公司的影子,也从而帮助了他坐拥新疆两家上市公司。
根据张新本人在特变电工与新疆众和的实际持股比例,其身家已超过10个亿。
审时度势产业扩张用"审时度势"来形容张新的产业扩张,可谓非常贴切。
1988年,处于倒闭边缘的新疆昌吉市变压器厂已经发不出工资,本打算另谋出路的张新在大家的选举下成为新一任的厂长。
1993年,张新以第三方审计数据显示的900万元资产,开始了第一次私募。以1∶1的比例,共吸引了300万元的个人股和350万元的法人股,令昌吉变压器厂的净资产达到1550万元。
1996年,张新又以1∶1.5的比例吸引了新的法人股东新疆电缆厂入股。新公司正式更名为特变电工。这是张新图划公司上市前夕最重要的一步。
1997年,特变电工正式上市。新疆电缆厂位列第二大股东,持股12%。但是随后,新疆电缆厂所持股权被安排神秘消失,上海邦联在随后又神秘浮出水面。根据资料显示,1998年9月份上海邦联通过受让新疆电线电缆厂的500万股,成为特变电工的第五大股东,同时特变电工亦2000万股参股上海邦联,自此后,特变电工的股价、基本面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1997年7月份最低价8元开始启动,1998年底已是23元(复权后),上涨2倍。
1999年,张新又抓住有线网络这一波市场热点,开始大规模进军有线网络,特变电工从清华概念、网络股概念到如今的新能源概念,张新都及时把握了市场的炒作热点,这背后固然与张新的"审时度势"有关,但也不乏有资本高手的运作,其中就不排除上海邦联这样的投资公司。
事实上,从后来伊利股份MBO引发金信信托案资料中可以了解到,上海邦联正是前金信信托下的投资公司,而金信信托又是MBO风起云涌时的主要"牵线搭桥"者。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第三方成立上海邦联,是为该公司持有特变电工股份提供的便利安排。
两次MBO控股特变电工2002年,上海邦联的使命完成了。上海宏联来了。
2001年,由39名自然人组建的上海宏联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成立,注册资本8500万元,39位自然人中大多数是特变电工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其中特变电工新疆变压器厂副厂长孙健出资1216万元、特变电工新疆线缆厂党总支书记王志华出资974万元、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种衍民出资711万元。相比之下,张新仅出资560万元,显得非常"低调"。
但是,张新通过MBO笼络高层的道路也正式开始。
在上海宏联注册成立不久,就与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书;近一年后的2002年9月24日,再次与上海联邦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和昌吉市特种变压器厂签署了股份转让协议,至此,上海宏联持有特变电工11.46%的股权;2002年底又陆续收购了一些法人股,持股比例达13.92%,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此时,张新作为特变电工的核心人物,在宏联的占股比例非常有限,还无法形成控股地位。于是便又有了张新更关键的一次"MBO"。
2003年1月9日,特变电工发布公告称,第一大股东昌吉市特种变压器厂被整体改制为新疆天山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天山投资的股权结构是:张新持有33.82%的股份,昌吉市特种变压器厂员工持有38.38%的股份,战略储备股权27.80%。至此,张新通过2次MBO,间接控股特变电工5.01%的股份。
有人评价道,"张新巧妙地将上海宏联安排为第二大股东,为他后一次的整体改制留出了空间,同时笼络了高层,而且天山投资近三分之一股权作为战略储备股权,可见张新喜欢可进可退的战术。"而荣正咨询的MBO专家郑培敏在接受理财周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特变电工的MBO可以算是一次非典型MBO,它与美的电器类似,属于集体企业改制再完成管理层控股,这只有在中国才出现。"几番曲折收购新疆众和但是,张新的资本扩张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新疆,除了特变电工,还有新疆众和这一家与之规模相当的兄弟公司。其上市以来就发生过多次股权之争。
2002年11月7日,财政部批准特变电工与新疆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书》,特变电工协议以每股2.68元,受让后者所持2250.6万股新疆众和国家股(占总股本21.77%),从而成为新疆众和第二大股东。
"特变电工收购新疆众和的开始,也有着信托公司的影子",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道。
2003年3月13日,特变电工再次受让新疆自治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有众和的1591.30万股(占15.39%)后,加上之前持有的21.77%的股权比例,达到要约收购的限制(37.16%)。所以,特变电工将一部分股权转让给新疆国投。经此转让,特变电工在新疆众和的股份为29.42%,刚好避免30%要约收购的限制,同时又成为第一大股东。
巧合的是,当时新疆众和的董事长张英千正好是上海人,可见张新与上海的缘分不浅。
在特变电工收购新疆众和的同时,张新也并没有忘记上海宏联。
2003年3月4日,众和大股东名册上第一次出现上海宏联的身影,当时上海宏联持1.88%,位居第五大股东。
之后,张新再次"玩"起了腾挪术。当月11日,宏联突然将该笔股权转让给一家叫上海宝山杨行铜材厂的集体企业。与宏联一起出让股权的还有其他三家公司,这样上海宝山杨行铜材厂共持股5.05%的股份,高居第四大股东。

特变电工成功下线世界首台高压试验变压器
由于张新管理到位,措施得力,公司全体员工努力奋斗,提前两年完成技改项目,新增产值3000万元。实现了技改、生产两不误。叁年形成的利税还清了银行贷款。1996年又成功的与新疆电线电缆厂实现"优势互补"的1+1>2联合。同年6月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3000万股,募集资金1.58亿元。2003年国家提出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张新又一次抓住时机,击败德国西门子成功兼并了中国最大的变压器制造企业沈阳变压器,由一个陷入绝境的资不抵债的小厂发展为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变压器第一股,被企业界称为"特变现象"。
现如今,提及中国特变电工企业及输变电装备制造业,没有人不知道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它是中国变压器行业首家上市公司,也是我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以及我国最大的电子铝箔新材料基地、大型太阳能光伏系统集成商。它变压器年产能达2亿kVA,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前三位。
目前,在他的领导下,已经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五期间"重点扶持的五家创建百亿企业集团之一,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特变电工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为先导,将产业经营和资本运营相结合,以输变电、新材料、新能源叁大产业为支柱,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树立特变电工的国际品牌,到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超百亿元,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走国际化发展道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企业集团的战略目标。这就是一个对自己永不满足,抓住机遇,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张新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