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龙源电力、大唐新能源等风电运营商集体赴港上市频频遇挫后,中节能风力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叩关A股也笼上了一层阴云。记者注意到,这家风电运营准“第一股”,从4月披露招股书至今,有关其“圈钱”、并网风险高悬等质疑声甚嚣尘上。
债多不愁
中节能控股股东为中国节能,持股60%,是最早介入风电领域的央企之一。
招股书显示,公司计划募集资金8.24亿元投入风力发电开发项目,包括新疆乌鲁木齐托里20万千瓦风电场一期4.95万千瓦工程、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兴和风电场4.95万千瓦工程和补充流动资金;并且,“补充流动资金”2亿元。
“难道说中节能的流动资金出现问题了?需要靠IPO来补充?如此大大方方向股市要钱,想必是太缺钱了吧。”长期关注新股的周先生向记者发出疑问。
中节能目前的财务状况确实相当严峻。2009年-2011年,公司合并资产负债率分别为64.8%、68.4%和70.4%,始终处于较高水平且逐年上升。巨额债务带来庞大的利息支出。中节能近三年来每年支出利息分别为2.26亿元、2.33亿元和2.83亿,几乎是同期净利润的两倍。据悉,2009年-2011年,公司分别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056万元、1.31亿元和1.61亿元。
沉重债务负担并没有阻止疯狂的扩张步伐。除募投项目外,公司目前共拥有5个在建项目,总装机容量244.5MW,总投资额23.34亿元;此外,5个筹建项目等待开工建设,总计装机容量达到600MW,总投资在50亿元左右。中节能后续投资规模超过70亿元,即便此次成功IPO,也难以解决严重的资金“饥渴症”。
补贴撑腰
中节能不惜代价建设的风力发电项目,盈利前景如何?
2011年,公司实现营业利润2.07亿元,而营业外收入就达到5383.79万元,占营业利润比例为25%左右。记者注意到,公司之所以能持续盈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政府补助。
招股书显示,公司的政府补助主要包括“增值税即征即退50%”、“采购国产设备增值税退税”和“财政贴息”。2009年-2011年,公司获得的政府补助分别为2496.39万元、3267.61万元和4545.84万元。
更令人担忧的是,国家对风力发电上网电价实行补贴政策,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高于当地脱硫燃煤机组标杆上网电价近一倍,其中的差额部分由可再生能源补贴款支付。目前,可再生能源补贴款占中节能销售收入的50%。“如果未来国家支持风电行业的相关政策发生变化,将可能减少风电项目的收入,从而对公司的经营业绩带来不利影响。”中节能承认政策风险。
此外,2009年至2011年度,中节能毛利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其中,2010年毛利率下降主要因为平均上网电价下降;2011年主要受北方地区当年第四季度风况欠佳的影响,公司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有所下降。
产能过剩
关于毛利率下降,中节能显然不愿意触及一个关键原因:供过于求。
截至2011年12月31日,中节能通过下属4家全资子公司拥有8个全资运营的风电场项目,所属电网分别为华北电网、新疆电网和西北电网。“在风电资源丰富且相对集中的三北地区,供电能力远远超过当地对电力的需求。在电网负荷额定的情况下,地方电力公司往往优先保证火电等稳定能源并网。所以,风电公司最大的风险是并网风险,如果风电场建好而没有找到买家,风电公司很可能面临倒闭。”北京一位风电行业专家告诉记者。
他指出,建设一个风电场的时间周期大概是1-2年,而规划和建设新电网的周期却至少要4-5年。风电行业高速扩张而电网建设相对滞后,造成并网困难。记者了解到,风电项目的高速扩张已经显出过剩“苗头”。例如,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把风机制造行业确定为产能过剩行业。
中节能也坦言并网风险,表示在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模式下,风电场建设密集,但绝大部分分布于“三北”(华北、西北、东北)地区,远离东南部电力消费地区,使得风电并网难度较高。如果未来公司新开发风电项目不能及时获得相关电网公司的并网许可,项目的建设将会被延误。
上市艰难
在风电行业盈利情况尚不明朗的情况下,风电运营商们的上市之路异常艰难。
目前,中节能的主要竞争对手龙源电力、大唐新能源、华能新能源、新天绿色能源等均已在香港完成上市融资。2010年12月,华能新能源首赴香港IPO,当时计划发行约24.86亿股,筹资约82亿港元,后因市场认购不足而终止IPO,2011年6月方成行。与华能新能源同期启动IPO的大唐新能源尽管完成了IPO,但只融资6.42亿美元,处于定价区间的底端。此外,2011年末在香港上市的京能清洁能源,也曾一度暂停发售,最终融资额比原计划缩减30亿港元。
同行纷纷上市的背景下,中节能IPO是赶热闹,还是资金“饥渴症”所逼?其新建风电场究竟能否取得并网许可?作为国企,如此“超前”市场需求盲目扩产,有何底气?
公司证券部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按照公司规定,需要记者以电子邮件方式发送采访提纲,才能回复。”记者按照上述要求发送采访邮件,但截至记者发稿前,公司尚无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