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龙村是距离贵州省余庆县城35公里大山深处的小村落。崎岖的山道旁,可以随处看到形状不一农田耕地,零零星星的瓦房、木屋坐落其间;就算是最近的邻居,也要徒步走过几十米的田埂,才能叩响“隔壁”的房门。这里村支部书记梁文明告诉记者:“马龙村人口少、占地广当地村民居住得相当分散,说到这他伸手指向山那头隐约可见炊烟的一户人家,就拿小学的李老师一家来说吧,要到村委来开会,他们光走路就得花上两小时,交通不便、环境艰苦,当地的主要经济支柱农耕养殖显得乏力。”这就是贵州电网余庆供电局责任帮扶村,早在去年贵州旱情最严重时接下了这个担子。
走出去的山里人,剩下来的“留守娃”
余庆供电局至去年7月份挂帮余庆县大乌江镇马龙村一来,一直关注着这个村庄,经过在大旱期间帮助村民寻在“水源点”、“架设抗旱抽水线路、敷设引水管道”等一系列帮扶工作后,彼此都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在长时间的帮扶工作中,让我们得知马龙村是个约为827户、3100人的小村庄。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大多数青年村民选择了“走出去”,据统计,全村有近2000人外出务工,占村民总人口的63%;只有600人左右,愿意留在村中务农。年青的父母外出挣钱养家,年迈的长辈种地糊口照顾年幼的孙辈,有的则将孩子寄养在亲戚家中,有的干脆将孩子寄养在了学校。
记者来到村中唯一的一所小学,校园占地范围不是很宽,整个学校是在开辟的斜坡上修建起来的,进校的小路是由村中仅有的一条水泥路引出,路口处“马龙小学”牌子稍显斑驳。据马龙小学校长姚廷国介绍,学校6个年级共设有6个班,外加一个学前班。全校共有200多名学生,其中需要住校的就近一半的人,有的因离家较远周末回一次家,有的则是个把月回次家;剩下的89名不同年级的住校生都是留守儿童,这些学生仅仅在过年期间才能回家和外出务工的父母团聚。据姚校长说,这些学生中有的在校住上两、三年都未回过家的情况也是时有发生的。
这么多的住校生都住在哪里?带着疑问,记者跟随学校贾光明教师来到了“学生宿舍”,男生的宿舍总共有两间,都是将一年级的教室用木板隔出来的,每间大约7平方米的窄小环境里,都摆放着6张1米宽的双层铁床,这样的12张床竟容纳了40多名小学生。“平日休息时,男生寝室通常是1至2名睡张床,女生寝室则基本上2名学生睡张床,身材矮小点的3名学生挤张床也是常有的。”一旁贾老师都忍不住感叹到“课间上下我们是老师,饭点我们就是厨师,平时我们还要充当父母。”
驻进山的供电人,留下来的“人间情”
余庆供电局驻村帮扶组了解这一情况后,前后奔走多家县企业单位,和当地政府一道,寻求外界的赞助,为了让留守学生依然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在“六一”前夕开始和马龙小学联合策划儿童节活动,为了让孩子能够有个舒适的住宿条件,出资为孩子购买了50套崭新床单、被套、枕套;同时,发挥企业优势走进校园为同学们介绍《用电安全知识》,借节日之际,送上200本《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练习薄。
6月1日当天,余庆供电局驻村帮扶组一行,如期来到马龙小学和学生们共度“儿童节”,身着校服的同学们为来访的叔叔阿姨们带上了红领巾,校方的热情、孩子们的天真活泼,深深得打动了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共同推动这个特殊“六一节”活动进行着。
持续两个半小时活动结束后,帮扶组成员在校方配合下,立刻对住校学生宿舍的所有床单、被套、枕套进行了更换。等到所有五颜六色的床都披上干净整洁的花后,才在学生们整齐的少先队礼中离开。
这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温暖,如今的发展趋势让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的应运而生,他们需要关注、需要关爱;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积小流而成江海、攒跬步以至千里,社会需要这样的一份关注,留守的“花朵”才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