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望江的反核事件在正欲弥合的中国核电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望江反核的时间点非常敏感,正好在3、11日本福岛核泄漏危机一周年之际,也是在中国方面小心翼翼准备重启核电之时。望江反核如何收场现在还不得而知,但它是在特殊时间特殊地点发生的特殊事件,必将产生巨大的杠杆效应。在很大程度上,它也是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表明:群众力量已经参与到中国核电建设的话语权争夺之中。而这一点,过去是缺失的。对于这样的变化,有些人可能并不情愿看到,但无论如何,这是一个大势,中国核电业界应该欢迎,并予以正视!
似乎是巧合,更可能不是——就在望江反核被网上疯传的同时,知名核物理学家何祚庥院士的文章《坚决反对在内陆建核电站》,从舆论一侧进行了积极呼应(所以,我姑且将它视为“望江事件”的一部分)。这篇被编辑有意安排在“一家之言”栏目内的文章,但因为是“大家之言”,一点也不改其巨大冲击力。文章作者何祚庥籍贯安徽望江,同时也是知名核物理学家。这种双重身份使他的笔锋兼含理性与感情,观点旗帜鲜明!
过去的一年,是中国核电业界的噩梦。福岛核危机使大干快上、集体狂欢的中国核电来了个急刹车,核电一下子从香饽饽变成了烫手山芋。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也给中国能源安全保障问题带来了空前压力。现在,沉寂一年之后,中国核电业界又开始“蠢蠢欲动”,并翘首企盼春天的到来。实际上,就在何文发表前,本报也发表了对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同志的专访。作为核电建设的坚定支持者,张国宝大谈了恢复核电的必要性,提出要“坚定信心发展核电”,在关键时刻为中国核电的重启“暖身”!
无疑,习惯了“舆论一律”中国核电业界希望得到“舆论一律”式的支持,而突然出现的望江事件当然被视为其中的不和谐音,使业界阵脚忙乱。有人甚至担心,好不容易才迎来的大好局面恐怕又要泡汤了。而舆论也确实有朝向另一边倒的趋势。毕竟,福岛核危机的惊悚犹在;毕竟,这里面有学术权威的支持。一些望江事件中的当事人也选择了沉默,生怕在这一场舆论漩涡中成为众矢之的,进而引发一场声势更大的反核浪潮。这颇有点息事宁人的心态。而我认为,这正是脆弱的中国核电面临的脆弱生态。
望江事件表明:“后福岛”时代的中国核电如果依然期盼在“树静风止”后能获得舆论“一边倒”的支持,未免过于幼稚,要知道,这样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更重要的是,中国核电业界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过去“一边倒”支持核电的情况并不正常,它会成为我们埋下“定时炸弹”的一个诱因。且终有一天,这样盲目的支持会演变为盲目的不支持。所以,盲目支持对中国核电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实则有百害而无一利。中国核电需要在阳光下发展,中国核电也需要在阳光下重启。阳光下的核电发展可能会慢一些,成本可能会高一些,但它会是更健康的,也更受公众欢迎的!
我认为,望江事件的发生与中国核电重启并没有整体冲突。中国核电业界不要成为惊弓之鸟,一有争论就吓破了胆。就目前来说,所涉及彭泽核电项目还只是个案,完全可以通过个案解决。即便扩大至内陆核电,目前真正待建的电站也只有三个。更重要的是,这个问题真的只是“一家之言”,国外内陆电站也建了很多,中国内陆核电有什么特殊的危险之处(譬如水源问题),完全可以继续探讨(前不久,另一位学术泰斗陆佑楣院士不是在本报撰文建议建设内陆地下核电站吗?他提出的利用水库解决水源问题无疑也是一个重要选项)。何祚庥院士身份特殊,他说的很多专业问题,一定都达到了专业的高度。但即使如此,我依然认为,纵然权威如院士,表达的也只能是“相对真理”。因为:第一,再高端的技术问题也是可以讨论的;第二,技术的安全性永远是如何把握好度,我们要选择的实际上是一个度的圈定;第三,一个项目的可行性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概念,它还包括经济、政治等诸多因素。有鉴于此,我希望何文的发表只是引导我们探求终极真理的一个步骤,以此将中国的核电争论引向一个更高层次,也希望各方都能站出来畅所欲言(有别的院士能站出来唱对台戏就更好了),让群众都来“围观”,看热闹,评头论足,从而成为中国核电发展的“在场”力量。
中国的能源安全需要发展核电,发展核电需要确保安全,这已经成为国内主流共识。“3、11”事件并没有改变这样的共识,恰恰相反,它强化了这样的共识,并促进这样的共识真正落地。希望望江事件也能起到这样的积极效果,并为中国核电的重启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