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惠蓄电站水土保持设施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由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省水利厅、惠州市水务局等单位组成的验收组认为,惠蓄电站水土保持设施完善,较好地控制和减少了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防治指标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运行期间的管理维护责任落实到位,满足竣工验收的条件。工程开工以来,惠蓄以建设绿色电站为目标,坚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着力抓好水土流失治理、环境生态恢复、景观绿化美化,取得良好的工程效应、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早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方案惠蓄电站

首页 > 水电 > 水力发电 > 项目 > 正文

惠蓄水电站水土保持设施通过竣工验收

2011-12-23 13:23 来源:南方电网公司 

12月16日,惠蓄电站水土保持设施顺利通过竣工验收。由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省水利厅、惠州市水务局等单位组成的验收组认为,惠蓄电站水土保持设施完善,较好地控制和减少了工程建设中的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防治指标达到了水土保持方案确定的目标值,运行期间的管理维护责任落实到位,满足竣工验收的条件。

工程开工以来,惠蓄以建设绿色电站为目标,坚持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的“三同时制度”,着力抓好水土流失治理、环境生态恢复、景观绿化美化,取得良好的工程效应、生态效应和景观效应,实现了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

早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合理方案

惠蓄电站水土流失防治实际责任范围面积679.82hm2,工程估算总投资5141.52万元。早在工程开工初期,惠蓄电站就根据水利部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制定了合理的水土流失防治方案和工程措施。

据惠蓄建管局工程部负责人介绍,电站水土保持工程划分为主体工程区交通道路区、土石料场区、弃渣场区、移民安置区等5个分区,采取的防治措施包括斜坡防护、拦挡、防洪排导、土地整治、绿化等等。结合建设区域内的水土流失特点,惠蓄工程建设前期以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快速有效遏制水土流失。后期则主要以植物措施和土地整治措施为主,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科学防治,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基本原则。”该负责人对记者说。

早落实,水土保持与工程建设同步推进

“关键在于落实。”这是惠蓄工程的建设者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们的务实精神也体现在了水土保持工作当中。为了与主体工程建设协调一致,水电站把水土保持工程分解到各标段,一边施工一边着手治理。在惠蓄电站,人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些小工程项目完工不到一个星期,配套的复绿工作就做完了。

在采访过程中,杨俊海局长向记者出示了一份表格,上面清楚地反映了电站水土保持方案设计工程量与实际完成工程量的对比关系。记者发现,部分工程措施的实际完成量大大超出了设计工程量。以斜坡防护为例,浆砌石护坡的方案设计工程量为1616立方米,实际完成量却达到了48644.16立方米。而这些“超量”工程,使实际投资(7166.35万元)超出了预算。对此,杨局长算了一笔长远账:“我们建设这座电站是为百年计,凡事都要实事求是,来不得半点马虎。为了保证电站长期的安全,多花点钱换来一劳永逸的效果,这是值得的。”

到验收前为止,惠蓄电站完成了全部5个分区的水土保持工程,各项水土流失防治指标达到了方案确定的目标值,其中扰动土地整治率99.8%,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9.1%,土壤流失控制比为1.0。此外,林草覆盖率达到39.1%,大幅超过27%的目标值。

“曾经有不少朋友问我,抽水蓄能电站的社会价值和特殊优势体现在哪里?如果他们今天在这个验收现场,不用我多说他们就能得出很完满的答案。”在近日召开的惠蓄电站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会议上,惠蓄建管局杨俊海局长自豪地说。

早监测,随时关注水土状态

早在2004年3月份,惠蓄电站就委托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启动了水土保持监测工作。通过将近9年时间的持续监测,电站及时、全面地掌握了关于水土状态的第一手资料。而监测结果也被视为验证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的“试金石”。

为了更准确地估算项目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水土流失量,在不额外增加监测经费的情况下,2004年9月参照水土保持监测技术规程中标准小区的要求建成了模拟实验径流小区。小区模拟项目建设前和过程中的水土流失情况,从而可以缩短监测历程,取得了多样化的第一手监测资料和监测成果。

验收组认为,通过在项目区域内建设具有代表性的小区,惠蓄电站不仅为本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及时、翔实的建设依据,同时也能为同类型工程提供准确的监测实例和可靠的资料,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看了这么多电站,惠蓄的水土保持是做得最好的。”验收组组长、珠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处长杨德生在验收总结会议上这样评价道。同时他建议惠蓄建管局认真总结在模拟实验径流小区建设、应用等方面的经验,形成可供复制的样板在公司其他工程项目中推广。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