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出台的《节能环保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十二五”末,国内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要达到4.5万亿元,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左右,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其中,核心领域的环保装备产业和环境服务业产值分别各达5000亿元。同时,国家鼓励有实力的节能环保类公司做大做强,“十二五”期间,要形成100家左右年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环保企业,其中包括50家环境服务型企业。在具体的财税支持政策上,将研究污水垃圾处理等企业免征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政策。

市场分析指出,国家扶持政策越来越明确,伴随着一系列政策“大红包”的推出,“十二五”期间节能环保产业“大发展”的局面将日渐明朗,相关公司将集中受益。
环保装备业将先行
5000亿元的产值目标体现了国家对于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重视。其实,早在2010年4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经过修订的《当前国家鼓励发展的环保产业设备(产品)目录》,已经指定八大类共计147项鼓励发展的环保设备及产品。
在《规划》重点支持的高效节能、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三大产业板块方面,《产品目录》均明确了政策支持的方向。例如,水污染治理装备领域包括膜生物反应器、活性污泥生物膜复合式一体化处理设备,以及中空纤维超(微)滤膜组件、聚酰胺复合反渗透膜材料等22项;大气污染治理领域脱硫脱硝装置和脱硫剂、脱硝催化剂等也均有列出,甚至还指定噪声和环境监测方面的技术和产品支持方向。
业内专家指出,《产品目录》代表政策支持的导向,其中还有一些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因此,这八大类产品代表着未来5年环保装备产业的引领力量。
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专委会秘书长王家廉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随着产业进一步发展,未来还将充实和完善各细分行业的政策支持导向,例如污水处理领域的生物反应膜技术,目前主要弊端在于成本和能耗过高,国家鼓励更新更高效的技术涌现。
环境服务业有望提速
在即将出台的《规划》中大力发展环境服务业被认为是最大亮点之一。业内人士纷纷指出,5000亿元产值目标不仅预示着环境服务产业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目前整个环保产业链条上各个分散的环节须向系统综合性服务业转变。这一政策动向的变迁呼唤行业企业及早实现转型升级。
环境服务业涵盖市政供水、市政污水及回用、工业废水、污泥、城市固废、危险固废、监测服务等范围,将带动包括规划设计咨询、投资运营、工程建设、设备集成在内的全产业链整合。《规划》提出的未来环境服务业的核心是,环保领域引入合同环境服务概念,具体分为两种形式:一是污染企业通过合同服务,将节省的减排费用与治污企业共享;二是政府采购由环境服务商所提供的环境服务。
据中国水网统计,2010年末,我国环境服务业年收入总额约1500亿元,从业单位约12000个,从业人数达270万人。王家廉表示,尽管已有所发展,但目前分散的环保产业各环节只能服务于单项指标,传统的产业模式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的需求。只有综合环境服务直接面向环境效果,环保产业业态向综合服务业过渡,才能引导环保产业向环境服务业升级。
王家廉指出,从现状来看,污水处理产业目前广泛推行的BOT运营模式已初步具备环境服务业的特征,未来,水污染治理环境服务业有望率先实现规模化发展。
财税扶持推陈出新
中国证券报记者获悉,《规划》在具体的财税扶持政策方面也充分考虑产业发展现状,谋求推陈出新。其中,将管网维护和污泥处理成本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对污水垃圾处理等企业免征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征收和使用办法等提法,被广泛认为含金量很高。
国内一家大型污水处理运营企业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成本问题一直是污水处理企业面临的首要挑战。目前,企业承担的BOT项目,靠从政府获得污水处理费来获得收益。但项目运营过程中,实际的成本还包括管网维护和污泥处理部分,在污水处理费中就未被体现,如此一来,企业的成本压力很大。“相比于新区,很多城市老城区的管网维护难度更大,费用更高,这些都靠企业来投,显然不合理。”该人士表示,一并考虑管网维护和污泥处理成本,是对企业投资污水处理行业的巨大支持。
污泥处理成本也列入成本考虑范围,体现了政府对于污泥处理的重视。有专家表示,污泥处理未来5年也有望实现产业化发展,环保部也在做相关专项规划。
由于建污水处理厂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土地使用税往往平添污水处理企业的运营负担。上述企业人士表示,一旦免征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企业的经营成本能明显降低。
另据透露,《规划》还提出,将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的进出口政策,安排对外援建时,优先安排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节能环保项目。同时,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环保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等。此外,未来政府还将支持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事业。
环境服务业春天即将来临
“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将环境服务业纳入发展重点,规划到2015年达到产值5000亿元,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超过50家,环境服务业的春天即将来临。
环境服务业包括环境技术服务、环境咨询服务、环境监测服务、污染设施运营管理、废旧资源回收处理、环境贸易和金融服务。环境服务业的比重增大是环保产业走向成熟的标志。在发达国家的环境产业中,服务业务占比达到50%-60%。而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相对不够成熟,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服务业比重约为15%左右,且主要是以环保设施建设带动的设备制造和工程服务为主。
处理费提高利好运营企业
环境服务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污染企业通过合同服务,将节省下来的减排费用与环境服务商共享;一种是政府采购由环境服务商所提供的环境服务。国内水处理领域运营服务模式相对成熟,基本模式是各地由地方政府招标,中标企业在特许经营期内,政府按当地财政部门核算的处理服务费支付给中标企业以覆盖成本和收益。
而“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将管网建设和污泥处理纳入污水处理,将大大提高运营服务商的盈利能力。目前运营服务商的利润增长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处理量的提升,随着管网建设的重视,之前来水量严重不足的处理厂将逐步提高处理负荷;二是自身提高管理能力,降低单位处理成本;三是单位处理费用的提高。
目前国内污水处理费标准是0.8元/吨,虽然2008年以来部分省会城市提高了处理费,但仍有一半的地区低于标准水平,整体的处理费用仍处于较低水平。未来将管网建设成本和污泥处理成本纳入污水处理成本,势必将提高污水处理费,而拥有污水处理项目的运营商获得相应污泥处理业务和配套管网建设也是大概率事件,增加的处理服务费将提升企业单位水处理盈利水平。
分析人士指出,虽然大部分运营商都将受益于政策支持,但由于规模、技术、综合管理能力存在差距,只有具备综合处理能力和异地复制能力的运营商才能最大程度地受益于政策支持。可重点关注:在膜技术上国内领先,通过与各地地方政府合作设立子公司快速异地复制的碧水源,在特定工业领域水处理方面具有优势的巴安水务(电力)、禾欣股份(光伏)和万邦达(重化工)。
污染治理监测先行
环保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环境监测服务和相关设备的发展,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大环境监测和潜在污染源监测,才可以发现污染情况,并作出相应治理。
根据监测对象的不同,环境监测分为环境气体监测系统和环境水质监测系统。统计显示,2009年国内环境监测专用系统的市场规模为92.67亿元。根据国泰君安研究报告预测,未来2-3年,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市场规模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达到20%以上,到2013年整个环境监测仪器仪表市场规模将超过200亿元。
研究人士称,上市公司中能够提供空气质量、水质、污水、烟气、酸雨全套自动监测服务的先河环保,覆盖水、气监测的聚光科技,以及在特定领域核辐射监测的汉威电子,将受益于环境投资拉动的监测服务市场的井喷。(中证证券研究中心季巍)
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市场前景广阔
长期以来“重污水处理、轻污泥处理”的环境治理格局正得到逐步扭转,污水污泥处理设备市场前景广阔。
污泥焚烧催生大市场
工业废水污泥、城镇污水污泥、自来水污泥、江河湖库疏浚污泥,甚至油田作业后产生的污泥都需要处理。2010年底,环保部发出《关于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新建、改建和扩建的污水处理厂应同时规划、建设并运行污泥处理设施;目前不具备污泥处理能力的污水处理厂应在2年内建成并运行污泥处理设施。通知同时还提出了污泥必须脱水至含水率50%以下的强制性指标。根据《“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十二五”期间将更加重视污泥处理安全,拟要求10万吨/日规模以上的污水处理厂都应进行污泥无害化处理,到2015年,全国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到50%。
目前污泥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土地利用、填埋、焚烧和排海等。污泥焚烧技术具有“减量化、稳定化和无害化”特征,已经逐渐成为处理污泥的主流。污泥处理核心耗材是预处理时的絮凝剂,起到浓缩脱水的作用;核心设备包括污泥脱水剂、流化床焚烧炉、沼气发电机组、污泥干化机等。A股相关污泥处理设备类的上市公司包括:华光股份、中科通用、兴源过滤、天通股份和燃控科技。
膜制造公司潜力大
同样地,污水处理设备市场成长潜力巨大。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预测,未来五年,我国污水治理累计投入将达到1.06万亿元,其中城镇生活污水的治理投资将达4590亿元,工业污水的治理投资将达4355亿元。
MBR膜技术是公认的当今世界最前沿高效的污水处理与资源化技术之一,非常适合我国正在推进的提高水污染治理水平和促进水循环利用的要求。“十二五”期间,MBR技术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A股上市公司中的碧水源、南方汇通及兴蓉投资均从事MBR生物膜制造。
环保部在其制定的《“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规划编制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中还提出,“十二五”期间要新建配套管网16万公里以上,使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平均负荷率提高到80%以上。财政部已于今年8月份下拨2011年中央预算内基建支出预算43.9亿元,专项用于河北、浙江、四川、青海等30个省(区、市)城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及污水管网建设项目,支持环境质量改善,确保群众饮水安全,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前A股中涉及管网建设的上市公司包括纳川股份、伟星新材、新兴铸管、青龙管业、国统股份等。
“十二五”期间,我国废固处理行业投资明显加速,占环保投资比重显著增加,中国废固处理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据环保部环境规划院预测,“十二五”废固处理行业投资将达到8000亿元,较“十一五”期间翻两番。
废固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十一五”期间,我国废固处理投资约为2100亿元,仅占环保总投资的15%左右。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废固处理产值超过环保产业总产值的2/3。未来,废固设备投资方面,垃圾焚烧发电、工业废固处理有望领跑,而废旧电子回收、核废料处理或成新看点。
焚烧发电领跑废固处理
我国年产城市生活垃圾已经超过1.5亿吨,并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目前中国有1/3的城市被垃圾所包围。与填埋和堆肥相比,垃圾焚烧法可以有效减少垃圾容量75%以上,节省土地,不易产生污水渗透污染,并且产生热值可以用来供热、发电等再次利用。目前我国垃圾焚烧比重在15%-20%之间,预计2015年垃圾焚烧比重将会达到30%,较目前增加1倍。
2009年我国仅有垃圾发电厂93个,而2010年全国已建和在建的垃圾焚烧发电厂超过170座,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垃圾焚烧厂建设速度仍将加快。我国目前仍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预计2010-2015年生活垃圾产量将从1.7亿吨上升到2.6亿吨。而且,我国中东部地区人口密度高,分别达到262人/平方公里和452.3人/平方公里,能够用于垃圾填埋的场地越来越少。面对垃圾围城的现实,减量化是垃圾处理的首要目标。目前垃圾焚烧发电可享受增值税减免,未来或将对垃圾处理企业免征土地使用税和房产税。
经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初步估计,“十二五”期间全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领域投资约需944亿元,新增项目运行费用约125亿元。垃圾发电设备中最核心的是垃圾焚烧锅炉,占整个垃圾发电厂投资的50%以上。之前我国大型焚烧厂主要引进国外设备,随着国内企业技术的成熟,未来存在大量进口替代和设备升级机会。此外,基于总量增长的垃圾发电厂运营也是看点。国内主要生产焚烧设备的上市公司有华光股份和杭锅股份。发电运营商主要有泰达股份、桑德环境。
核废料处理为新看点
废旧电子商品具有拆解后可回收再利用的特点。201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强调,要加快建立以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废旧商品回收利用体系。2011年9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建立完整、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提出要加强对废旧商品回收的监管,加快将废旧商品回收处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国内相关上市公司有格林美、贵研铂业。
2010年底,我国核电总装机容量为1082万千瓦,核废料安全处理作为核安全的重要一环,未来有望加大投资。由于核废料处理难度大,壁垒高,国家计划未来十年建立5大核废料处理中心。目前相关上市公司仅有九龙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