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相关渠道获得一份录音,这份记录时间为2011年9月19日的录音,时长达1小时7分钟6秒。录音中夹杂着浓重的河北邯郸地方口音。该录音是中科院院士李季伦等6人公开举报原中国农业大学校长、“三院院士”石元春学术腐败一事的相关当事人的首度回应。
记者质疑6农民进京喊冤的学术权威性
在该录音中,记者发现20日上午在农大举行的发布会与后来媒体所报道的情况有很大的出入。而据现场知情人士所述,前往参加发布会的记者对6位平均年龄为六七十岁进京喊冤的农民“非常不屑一顾”。而法制晚报当天(9月19日)在报道中表示,“当同行们了解到有农民证明的时候,大笑起来,农民怎么能够证明石元春是被诬陷的。”
录音中,一位男记者多次打断农民发言,就6位农民进京是否是“有组织的”就行质疑和盘问,并武断地质疑是中国农业大学给予农民经费支持;“你们(农民)会上网吗?”“当时你们能听得懂石院士的科研报告吗?”“你们最初是在哪个网站上看到对石院士的举报的……是搜狐吗?”这样明显歧视性的盘问在整个发布会现场时常出现。
农民回应举报信 其他“真相”谁来查清?
实名举报信的第二大条称“黄淮海平原盐碱消退,既有前人业绩,也是地下水位下降的结果”,石元春并没有对黄淮海平原的盐碱消退做多少贡献。但是作为当事人的胡文英则回应“在治理初期地下水位并不低,也没有下降,直到1986年当地出现大面积干旱后,地下水位才逐渐下降。”并表示,他手上虽然没有相关数据,但是,曾经在曲周做水盐运动的老师在测井时有保留相关数据,可以去查。
“对石老师在曲周做出的贡献,全面否定,我们当地的村民十分气愤。”在场的农民纷纷表示,举报不但否定了石元春的科研成果还否定了曲周当地老百姓的辛勤劳动成果。
胡文英表示,曲周在治理之前,每年都需要国家的救济款,耕地亩产仅为一百斤,治理后(1976年)亩产增长至六七百斤。而高庄的耕地在治理前为2700亩,治理后大面积的盐碱地得以改善,增加了近1000亩达3611亩。
但是,对于相关回应,参加发布会的几家媒体在次日的报道中却只字未提或轻描淡写。
农民印象里的祖康祺
“祖康祺在我们当地的工作很不扎实,当时他带的一个试验员,名叫卢路(化名),但是,卢路跟着祖干了半月就不干了,说祖康祺‘不地道’,不愿再跟着他继续干。”胡文英说。胡还反映,当时在农大试验站的工作过程中,“有些老师做实验的时候不让祖康祺看,担心祖‘偷’他的数据。”
胡文英为何对当时的情况如此了解?对方回忆,1973年-1976年,他任东里疃公社党委副书记,分管第一代试验区的大街与康街两个村子的工作。1977年-1978年,任河南疃公社党委副书记,掌管项目区——张、高两个村子的工作。1979年-1990年,一直在农大实验站工作,11年来曾与农大各位老师打过交道。而对于此次举报当事人,胡称在6位举报人中认识三位:陶益寿、祖康祺、林培。
据其回忆,1973年到1980年左右,陶与林一直在当地工作,而祖康祺是1981年左右到1986年期间在当地工作。
“这样诽谤石老师,曲周县40万人民是不答应的”
录音中多位记者多次对6位农民此次进京“是否是有组织的”提出了质疑,面对盘问6位农民均表示是“自发来的。”一位操着浓厚河北口音的农民表示,“当时,两村的村民都给他打电话问石老师的事情到底是怎么回事,并说(怎么能)这样搞石老师,(他)实在太冤了。”
上述农民为胡文英,网龄有3年,称是在网上看到的相关消息。据知情人士透露,随着举报信在各大媒体曝光,曲周农民人尽皆知,表示要一起进京给石元春诉怨。胡文英随即给曲周农大试验站的站长郝晋珉致电,称曲周两个镇的农民60多人都要进京给石院士讨个说法。胡文英说,此次来京一是要向媒体澄清石元春的“冤情”,二是请见中国农业大学党委给石元春讨个说法。
“如果这样诽谤一个忠心耿耿,一心为‘三农’,一心为民的科学家,我们是不答应的,曲周县40万人民也是不答应的。”胡还表示,“请祖康祺站出来当面跟我们对峙,跟曲周人民对峙。”
根据录音,20日凌晨5点,六位农民自筹资金从曲周出发,来京为石元春诉冤。因为农大没有提前安排,不得不一再调换地点使农民与记者见面。而77岁高龄的张庄村村支书赵文在发布会现场激动之下更是表示,“(他们)这样搞石老师,俺带俺一村人来(为石老师说话)。”
关于石元春的科研 农民所了解的
1974年春,石元春等北京农业大学的教师们带着一席铺盖来到当地开展治理工作。在这些农民眼中,石元春是一个“非常能吃苦”、“想法超前”“工作扎实”的“老师”。
“当时恰逢洪涝,而石元春又带着“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时任的党支部书记赵文带着石元春淌水进入张庄。”胡文英这样表述。
而对“旱涝盐碱综合治理实践主要是田园教授的成果并非石元春所为”的举报,胡文英表示,在具体科研工作中,他亲历或者亲眼看见,石元春亲自规划打井,安排深沟配套渠道的工程规划……
“被举报的”一段默默无闻的伟大
在中国农业大学的学校介绍中写到“曲周的盐碱地上,走出了两位院士、两任农大校长、一大批教授。以曲周实验站为主的黄淮海课题获得了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是和‘两弹一星’相提并论的科研成果。”
比起“两弹一星”这个称号,“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研究与开发”项目,国人知之甚少。在中国农业大学有一个传统,每年的金秋,农大的新生与新教师走进课堂前,都会来到河北曲周,感受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发生的从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到麦浪滚滚的米粮川的“神奇”!
很遗憾,比起国人尽知的“两弹一星”,这一段默默无闻的伟大却以这样的一种方式再次呈现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