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什么时候有了第一盏电灯?哪怕是地地道道的老莞人,也未必能回答。  时代在进步,电力在发展。从第一座变电站到第144座变电站,电力为东莞人民带来生机与活力,成为东莞工业的血脉,以及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几如水和空气。  东莞7月享受50.6万千瓦西电  1028亿度电,2010年从遥远的西部送到广东。但从今年7月份看,西电送广东电力230万千瓦,约占广东电力供应能力的32%,东莞享受其中的50.6万千瓦。  数字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电网运行系统,目前南方电网已形成“八交五直”十三条西电东送大通道,跨越千山万水,

首页 > 综合 > 正文

东莞发电史--木炭机组发电点亮城区第一盏灯

2011-08-10 11:15 来源:东莞日报 

东莞什么时候有了第一盏电灯?哪怕是地地道道的老莞人,也未必能回答。 

时代在进步,电力在发展。从第一座变电站到第144座变电站,电力为东莞人民带来生机与活力,成为东莞工业的血脉,以及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东西,几如水和空气。 

东莞7月享受50.6万千瓦西电 

1028亿度电,2010年从遥远的西部送到广东。但从今年7月份看,西电送广东电力230万千瓦,约占广东电力供应能力的32%,东莞享受其中的50.6万千瓦。 

数字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电网运行系统,目前南方电网已形成“八交五直”十三条西电东送大通道,跨越千山万水,将每一度电送到广东。其中,我市500千伏横沥变电站的穗横甲乙线连接穗东站,穗东站有±800千伏直流输电线路楚穗直流,该线是西电东送的一条主要通道。 

西电东送,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丰富的水力资源和煤炭资源,开发水电和火电,然后把清洁的电能输送到东部,从而既把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又满足了东部地区的用电需求,促进东西部的共同发展。 

截至今年6月底,超高压公司共计输送西电5667亿度,其中向广东送电4732亿度。目前,西电东送线路总长14300多公里。 

汽车沿着曲折的东莞老城区道路,来到细村坭围巷。 

新中国成立前,东莞有发电厂6家,莞城电灯局是其中之一。“左手边的建筑就是当年莞城电灯局所在地。”今年81岁、当年在此工作了39年的陈燊激动地对记者说。要不是有向导的带领,外人很难找到这个地方。 

这栋苏式风格的建筑在现代瓷砖房边,显得特别醒目。窗户上一颗大红角星,依然清晰可见。从这栋楼发出的电,点亮了东莞县第一盏灯,东莞县人民开始走进了电气社会。今日的莞城电灯局原址已经被现代红砖楼房包围,门前的池塘已经没有踪影,取代的是一栋栋居民房。  

陈燊用手拿着一块小石头,在地上一边画平面图一边向记者介绍当年莞城电灯局原来物品的摆放。“这里是大门,从这进来后的这个墙角,木炭机就放在这。”老电力人本想进去看看当年让东莞城区“闪闪发光”的源头。但历史的变迁,原来的大门已经不复存在,被一居民楼堵住了。 

木炭机组发电 

很难想象在这么简陋的条件下,电是怎么发出来的? 

陈燊解释,由于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高山甚少,最高山峰不过千米,河流落差不大,既很少水电资源可利用,也没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风力等能源。在这样背景条件下,东莞的电力起步确实是异常的艰难。 

陈燊回忆,东莞从1915年起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4年,东莞境内有6家私营电厂开业,依靠的是小型木炭机或柴油机发电。按照创办的先后顺序分别是石龙广益电灯公司、虎门联光电灯公司、莞城电灯局、东莞糖厂、常平电灯分厂和清溪培中电灯厂。 

“莞城电灯局是1918年建立,当时有发电厂的地方只有莞城、石龙、虎门、常平、清溪,供应其中的一小部分地方。”陈燊回忆起往事,依然历历在目。他小心翼翼地从钱包里拿出了一张保存了60多年的工资表。记者数了数,莞城电灯局当时的员工包括经理、会计、出纳、查灯、司机、电器、打磨、斟油、司炉等一共11人。莞城电灯局发电主要设备是2台60匹马力的单杠木炭机,分别带动40千伏和34千伏的发电机。据了解,当时的电压只有60伏,只提供给附近的居民照明用电,而且供应不稳定。“白天一般不发电,晚上才发电,而且不稳定。因为电压低,用的灯一闪一闪的,但比蜡烛好多了。”陈燊如此描述当时的居民用电情况。 

当时因为战争,直至1949年仅剩莞城电灯局继续发电供县政府、警察局、部分商店和居民用电外,其余几家发电厂都停业了。 

电走进千家万户的流程--发电、变电、输电、配营

东莞第一家国营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社会发展,1953年通过三大改造,政府接管了莞城电灯局。同时更名为东莞县电灯厂,是东莞第一家国营企业,结束了私营企业发展缓慢的日子。陆炯南是第一批进入电灯厂的工人。初中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党的社会主义建设号召,1954年从县人民政府工业科分配到电灯厂。

随着社会主义的建设,社会对电力的需求增加,东莞县电灯厂已经不能满足本地的用电需求。“厂里后来增加了一台60千瓦的发电机,但实际只有40千瓦,年发电量只有30万千瓦时。”陆老告诉记者。

电灯厂变为国家经营后扩大了发电范围,国家机关和一部分市民用上了电,改变了市民的夜生活,电开始走进人们的生活。“当时我在电灯厂工作,牵了跟线到家里,从此家里格外热闹。大家都喜欢到我家,聚集在灯下畅谈。”郭仔在讲述当年家里有电的日子时,显得格外高兴,不时提高了嗓门,手也在不停地比划着。

经过两个五年经济建设的东莞用电量迅速增加,本地的火电厂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全省电网并网,珠江电网送电到东莞,原来的莞城电灯局完成了历史使命。“并网后,它就没发电了,35千伏的东莞变电站应运而生。”郭仔说。

东莞电源 发展脉络

1949年:仅存莞城电灯局

新中国成立前,东莞仅有几家小型木炭机或柴油机发电,装机多在10~60千瓦之间,规模较小。后因战争纷乱,仅剩莞城电灯局继续发电。新中国成立后,初期仍以恢复和新建小型机组发电。那时候,东莞县电灯厂的电主要供莞城部分居民、县政府和公安局照明用电,而位于其他几个镇街的发电厂则一般白天供米厂、机械厂、印刷厂、农民产品加工以及农业排灌用电,晚上则供民居照明用电。

1960年:加入大电网

随着珠江电网供电范围扩大,东莞主要靠大电网供电。从1960年网电进入东莞时起,东莞先后建立35千伏、110千伏、220千伏、500千伏网络。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利用山塘、水库,东莞建成一批小水电站。改革开放后,由于缺电局面极为严重,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起,东莞人民采取多渠道、多形式筹集资金,一方面加快建设供电网络,以大电网为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兴建中小型发电厂,发展地方电源。

2011年:电源来自四面八方

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广东电网公司的支持下,经过东莞供电人的不懈努力,东莞的电源从四面八方输入,既有省网的水电、火电和核电,又有地方小火电,电压等级由35千伏向500千伏超高压迈进。截至目前,东莞现今电源主要由中调电源(广东电网公司统一调管)、地方电源(东莞市地方调管)构成。这些源源不断的电流如同鲜活的血液,让东莞这座用电量名列全国前茅的城市不断发展。

目前东莞电网形成了以500千伏东莞、横沥、莞城、水乡变电站和沙角电厂为中心的5大供电区域。自2000年以来,东莞用电负荷每年平均增长都在两位数以上,电网规模10年来年均增速超10%。作为大运会保供电重点工程暨南方电网公司2011年重点工程——500千伏祯宝线工程今年顺利完工,电源送出能力提高了750万千瓦,在粤东的“窝电”可以通过该通道送至珠三角地区,东莞地区也随之受益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