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阴沉沉的天,十分湿热,一场大雨眼看将不期而至。笔者跟随新乡供电公司“记者、通讯员下一线”采访组来到位于黄河滩区的原阳县韩董庄乡供电所采访。
巡线黄河滩
8时30分,简单的班前会交代安全事项后,所长张新立带领两名员工要去黄河滩上巡线。在要求下,我们采访组一同前往。临行前,张所长还没忘记为我们采访组每人准备了一件长袖工作衣。
韩董庄乡供电所仅有6名员工,辖区只有一条80千米长的10千伏线路,却承载着22个行政村3.8万人的供电任务,每到夏季,人员总显得捉襟见肘。
在黄河滩上巡线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师傅们在前带路我们紧跟其后,玉米田里很密,用遮天蔽日形容并不为过,不熟悉的人说不定就会迷路。两位师傅是绝对的老手,虽然背着沉重的工具包,却走的既快又稳,时不时的还提醒我们哪里有坑、哪里有坡。进了玉米田才知道穿长袖衣服的作用,否则一定会饱受皮肉之苦。
每到一个杆塔,三位师傅就开始认真检查起来,塔杆、绝缘子、导线,有时还要祛除爬上杆塔的藤蔓。张所长说巡线找缺陷经验很重要,在稻田里的一个杆塔下,我们都没发现异常,可张所长一眼就发现线杆拉线松动,立即记录在本子上,下午安排人来处理。
临近中午,我们巡线到黄河边,滔滔的黄河水带来阵阵凉风,感到一种别样的惬意。我们每个人都是一身汗水,衣服上有洗不掉的树汁,还有一脚泥巴,裤子上的刺,手腕上若干被蚊虫叮咬的疙瘩。张所长说今天运气好,是阴天没有太阳!每周所有辖区线路巡一次,保障电网安全是他们的责任!
刘大妈的烦心事
下午一上班,所长张新立接到一个陌生的电话,电话是韩董庄街的刘福梅大妈邻居打来的。说刘福梅大妈家里厨房的灯泡不亮了,让张新立来看看。
刘大妈今年已经有81岁了,儿子常年在郑州打工,家里平时就剩下老两口和一个12岁的孙子。
来到刘大妈家,只见一堵低矮的土墙围成一个简单的小院,家里的电器只有一个破旧的电扇和一台14寸的电视,厨房一盏熏满油污的5瓦小灯泡还不亮。经检查发现厨房里的电线年久老化,从墙边扯了一根电线,歪斜着跟房顶的馍篮挂在一起,常年的油烟熏得电线已经分辨不出来原来的颜色。
张新立从车上拿来电线、线夹等物,将原来老旧线路拆下,顺着墙壁,用线卡一点点将线走好。并重新换了灯口,换上节能灯。“这个灯好,比以前的那个亮堂的多了,还不费电。”望着散发出柔和白光的灯泡,刘大妈高兴的合不拢嘴。
刘大妈高兴的表情也感染了在现场采访的每一个人,采访组立即决定为老人购买一些营养品和防暑用品。老人很感动,走的时候硬要给我们每人塞一个西瓜。我们也感动,为乐于奉献的电力员工感动,为知足常乐的老人感动。
张所长的“花名册”
从刘大妈家回来,张新立第一件事就是把刘福梅的信息添加到他的《特殊服务对象台账》里。
“我们滩区大约有70%的家庭主要劳力外出务工,这就造成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我们根据日常巡查和抄表时的情况,把这些特殊家庭建立档案,提供重点服务。” 张新立说。
翻开这本台账,上面记载着该所21位帮扶对象。凡是在名单上的人,他们都是分片包干,每一个人重点跟踪服务几个服务对象。
该所开展此项工作以来,他们专门将片区负责人和台区管理人员的电话号码打印成卡片,张贴在帮扶对象家里醒目的地方,极大地方便了留守老人有用电故障时,能及时方便联系。
采访中,张新立的手机短信铃声响了!“未来24小时新乡地区将会出现暴雨天气,预计最大降水量50毫米,现启动黄色预警。”
“我们原阳有四座35千伏变电站位于黄河滩区,每年防汛任务都很重。”张新立边说边来到办公桌前,拿起电话通知员工召开紧急会议,部署防汛工作。
看着他忙碌的身影,采访组决定结束今天的采访。我们知道,今晚还有更严峻的任务等着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