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弃核,俄罗斯将不费吹灰之力,荣登赢家宝座,而输家则是中东欧以及波罗地海等国。
自3月中旬,日本福岛发生核泄漏事故以来,关于核电的争论就未曾停息过,而5月30日,德国总理默克尔直言弃核的言论一出,更是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再次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不过,跳出核电的定向思维,德国弃核,谁又将成为德国“能源革命”的赢家?答案是,俄罗斯将不费吹灰之力,荣登赢家宝座,而输家则是中东欧以及波罗地海等国。
长期以来,俄罗斯在与欧盟的关系上猛打天然气牌,以天然气为筹码实现利益诉求的招术,屡试不爽。但近3年来,随着页岩气开采技术的进步,尤其是水力压裂法的不断成熟,页岩气在欧盟大热,天然气产量也随之大增。由此,给欧盟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俄罗斯带来连锁反应,俄罗斯巨大的天然气储量也开始略显苍白,进而其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天然气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也开始削弱,俄罗斯天然气不再是垄断欧洲天然气市场的唯一卖家。
不过现在,因为一场技术性灾难——福岛核事故危机,使莫斯科在欧洲市场上威风再现。长期以来,德国30%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俄气”),现在因占该国1/4电力供应的核电停摆,向后者购买更多的天然气以弥补核电缺失似乎成为一种必然。多年来,德俄关系密切,可以说德是俄在欧洲的铁杆盟友。即使在近几年的俄乌“斗气”使欧洲陷入恐慌之际,德国也并未像其他欧洲国家那样惊慌。德国的底气来自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广泛且深入的合作。现在德国誓要弃核,两国将因为更加紧密的天然气合作关系,进一步提升两国亲密等级,德国也将对俄罗斯更加“言听计从”。
总部位于布鲁塞尔的欧洲政策研究中心分析师凯佛普茨称:“(欧洲)更多的天然气需求,将削弱美国页岩气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俄气在(欧洲)市场的控制力。”
欧盟能源专员欧廷格此前就曾表示,欧洲退出核电以后,天然气将成为欧洲的主要能源来源。
德国总理默克尔5月30日宣布,2022年之前淘汰核电。默克尔是核电的强力支持者,早前曾力排众议核电延寿至2036年。但是迫于公众舆论压力以及争取2013年的联邦选举,默克尔逆转了核电政策。
福岛核事故之初,默克尔暂停国内7座核电站,对该国核电行业进行反思,当时,就有分析人士指出,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影响将因事态发展而不断增强。来自美林证券的分析称,有鉴于福岛事件所带来的核电降温,全球天然气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将改变,尤其是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将吃紧。
现在默克尔的一纸宣言,直接将德国的命运交到了俄气手中,而德国也将变成欧洲天然气的集散中心。如果德国在本土市场上不再使用核电,那么俄罗斯北溪管道项目及其姊妹管道南溪项目将可大展拳脚,这两个项目令俄获得了更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和发挥影响力的杠杆。这两条管道线均是将俄罗斯的天然气输往欧洲。目前来看,北溪项目运行在即,今年底就可投产运营,南溪管道尽管步伐稍慢,但是进展也是远快于欧美力推修建的、旨在绕过俄罗斯“挟持”的纳布科管线,至今,纳布科缺少气源供应方的现实依然未能改善。
不过鉴于波兰近年来发现了大量的页岩气储藏,有数据显示,波兰页岩气储量达到5.3万亿立方米,相当于波兰本国300年的消费量。而且波兰官方对大规模开发页岩气持乐观态度。如果波兰页岩气开发顺利开展,那么对70%天然气都要来自俄罗斯的波兰来说,将大大减少对俄气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可对抗俄气的垄断。
随着俄气气场的强大,相应地,那些百分之百依赖俄气的波罗地海诸国以及东欧一些国家将会变得脆弱。与此同时,因为华盛顿和莫斯科在能源外交上相悖而行,莫斯科在欧洲势力的增强也就意味着美国影响的弱化。德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在俄罗斯和美国之间,也将对俄罗斯另眼相看。
上述结论在俄气最近的举动中找到了佐证。4月,俄气总裁米勒就对欧洲天然气市场的表现信心十足,称需求会“暴涨”。6月1日,俄气副首席执行官阿纳年科夫表示,俄罗斯出口德国的天然气数量预计将增加200亿立方米,俄气在欧洲天然气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可能会有所增加。鉴于对天然气需求的看涨,阿纳年科夫进一步预计,到2013年,产量将达1.9万亿立方英尺,恢复到金融危机前产量水平。5月下旬,更是有多家外媒爆料,目前担任北溪天然气管道项目股东委员会主席的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可能进入俄气董事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