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两化融合”试点工作已经全面展开,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我国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具有广泛应用的高渗透、低消耗高产出的高倍增、促进发展的高带动、资金智力的高投入、进步快速的高创新等基本特征。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之际,我们要进一步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路径,“两化融合”不应是信息技术与工业生产简单的叠加,而应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使信息化与工业化在战略、创新、产业、资源、技术、管理等多个层次上,实现全方位、跨领域、一体化的深度融合。
一、完善发展战略的“融合”
首先,要继续坚持“两化融合”的战略。信息化与工业化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呈现不同特征。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同时面临工业化与信息化双重的历史任务,在发展战略上面临着如何处理“两化”关系的问题。我们既不能完全脱离工业化来实现信息化,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我们需要根据信息化与工业化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演进规律,促进“两化”的共生与融合。其次,要修订“两化融合”战略。当今信息化内涵不断丰富,出现了物联网、基于IPV6基础的新互联网、准4G移动通信网、通信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与普适计算,光纤入户(FTTH)网络、电力光纤智能电网到户(四网融合)等一批“新一代信息技术”,我们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在对“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着力抢占“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制高点的基础上,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视角,重新审视已经确定的工业化发展战略,重新审视“两化融合”工作的政策措施,明晰特定时间阶段“两化融合”着力点,进而从国家战略的角度不断调整和完善“两化融合”的新战略,特别是要在制定国家和地方“十二五”规划和产业政策之时,要使工业化发展战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协调一致,工业化发展模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模式高度匹配,工业化发展规划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规划密切契合,使工业化发展建立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高起点之上,我们过去有规划落后于发展、规划实现之时就是产业落后之日的问题,为此,要防止工业化战略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战略形成“两张皮”,使新一代信息技术从技术领域全面转向工业化领域,避免出现新的低水平发展和低层次建设。
二、提高资源效率的“融合”
随着工业化发展,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环境也付出沉重代价,成为制约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进一步改造传统产业,从两个方面提高经济资源的使用效率。一是将先进的信息化手段运用到绿色制造、环境治理中,以感应、视频、即时通信等物联网方式,搭建环境生态监控平台,开发信息程度高的智能化的节能设备、废物处理系统等,最大程度地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缓解传统工业对于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经济走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二是以信息手段辅助市场配置资源。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要求以市场为主,社会、政府共同参与资源的配置,在网络集成应用背景下,信息流的影响已经超过实物流的影响,信息流正在带动人才流、资金流和物流快速流动,互联网带来了巨大的电子商务产业,依托网络的工业研发、生产、销售,都带来了对资源配置的新模式。我们要继续加快新一代互联网的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更新贸易方式,解决我国企业在对外商贸中的信息不灵、渠道不畅等问题,大力发展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等手段,促进金融、贸易、消费等产业升级,大力发展基于网络的新型物流供应链,完善工业服务的供应业态,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业化的效率。
三、提升技术水平的“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是涉及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处理、执行的庞大技术群,我们要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到工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支撑点。要发展“物联网”传感技术。2009年,美国提出了“智慧地球”,我国提出了“感知中国”,所指向的“互联网”产业是将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的科技革命。我们要通过大力发展传感技术,加快“物联网”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发展集成电路技术,将集成电路作为现代电子技术的基础和核心,提高集成电路的研发、制造水平,将集成电路广泛应用于工业装备中;发展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战略性高科技装备,摆脱基于能量转化的生产方式,提高工业设备对信息的处理能力,促进工业产品的智能化;发展计算机技术,继续提高计算机在工业控制、制造、管理领域的应用范围,提高工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为产业组织结构的变迁提供保障;发展软件技术,在操作系统、应用软件、解决方案、基于网络的增值服务软件方面直接支持工业进步,大力发展嵌入式操作系统,打牢制造智能化、产品数字化、服务信息化的基础;发展通信技术,通过重点发展准4G等新一代移动通讯技术,改变传统工业的管理模式,为我国的跨国公司实现全球生产经营布局提供服务;发展新一代互联网技术,通过发展建立在IPV6基础上的新一代互联网,大力推进通信网、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支持电子商务节约交易成本,为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四、完善管理体系的“融合”
在宏观管理方面,以“通信、电视、互联三网融合”为例,三网融合趋势正在改变着传统工业管理思维,改变着工业化宏观管理体系。各国都是通过技术大发展促进了管理体制的变革。目前,阻碍我国三网融合的主要是管理体制问题,我国的互联网、电信网由电信部门管理,电视网由广电部门管理,三网融合核心是电信、广电对等的双向进入,这涉及两个系统利益格局调整,涉及法规调整。目前广播电影电视局、电视台和广播电视网“三位一体”,各级广电局既是行业管理者,又是市场竞争的参与者,导致不公平竞争,引发广电和电信部门利益冲突。要推动广电部门的政企分开、台网分离,必须首先进行广电部门体制改革,突破电信进入广电业务的行政体制障碍。
在微观管理方面,目前,一是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企业组织结构进步。传统企业中纵向管理的职能部门和横向管理的事业部制均存在缺乏灵活性、资源浪费的缺点。要通过高速网络、视频会议等新的沟通方式,推动企业探索应用新的管理模式,实施信息共享,促进纵向和横向部门的优化组合,实现根据不同项目特点灵活地组织资源,并将企业的决策层最大限度地推向经营的一线。二是要通过信息技术促进流程再造,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彻底打破过去基于物流的管理流程,而将管理流程建立在信息流之上,用信息化的机器、设备更大幅度代替人的脑力和手工操作,探索设备和人结合产生最大化的生产效率。
五、促进产业升级的“融合”
一是推进研发信息化,将信息化要素融入到研发设计环节中,构建新一代研发体系,优化研发流程,加强集成与融合,构建数字化研发设计能力平台,实施研发设计流程再造,以仿真设计、虚拟设计等为驱动,利用虚拟环境进行研发设计形成新型的研发设计模式,推动异地协同设计、团队协同设计、产业链协同设计、多学科协同设计,促进研发设计与企业其他生产环节一体化,提高产品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推进工业设计从价值链的低端走向高端的关键环节。二是推进制造过程信息化,提高工业企业现代化生产水平,通过信息技术在生产工艺流程中的利用,增强生产过程管控一体化能力,提高精确检测、工控技术能力,增强绿色制造、极端制造能力,使结构复杂、价值昂贵的产品降低成本、批量生产,促进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型行业转变。三是积极推进产品功能信息化,通过信息资源在传统制造业中的配置,将信息技术融入产品,使得传统产品更多地增加电子信息功能,逐渐拥有电子信息产品的特征,从而推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的横向扩张,使整个工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四是产品流通环节信息化,通过高效的企业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价值管理(VBM)应对市场需求快速变化和创新竞争要求,促进企业采购与销售的市场信息沟通快捷、准确,节省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五是加速传统产业改造。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运用于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医务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加速电器、家居用品、汽车制造产业结构调整、更新换代,加快抢占物联网全产业链的制高点。六是加快催生新的业态。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促成“网络融合”型企业、“物联网”等新产业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