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深秋的一天,我带着地区革委政治部的介绍信到江西会昌报到。198公里的沙石公路,汽车艰难地跑了近10个小时,到会昌汽车站时已是黄昏了。
我随着人群挤上了渡船进了城。招待所房间天花板上吊着一盏25W的灯泡,吃力的吐出红黄色的亮光。我有夜读的习惯,电灯突然连暗了三次,服务员打招呼:“电灯厂要停电了”!原来会昌电灯厂只有一台80匹马力的柴油发电机组,供县城机关和少数居民用电,按灯泡瓦数收费,每天下午6点半送电,十二点停电。刚才电灯“眨眼”是停电前5分钟发出的信号。
我被安排到石壁坑水电站工作。县革委韩副主任介绍说,电站1969年开工,集全县财力人力物力搞了三年万人大会战,1971年底才建成。装机3台630KW,但1号机已安装8个月尚未完成。我到电站后,即请来了水轮机、发电机两个厂家的技术人员,带领电站职工一个多月就组装成功,于1973年1月27日凌晨发电。县革委领导高兴地说:“电灯亮多了!”接着我们顺利完成了2号机、3号机的安装,三台机组共1890KW,在留马寨还建了一座简易变电站。当时县城用电仅为400KW,我们的电除了自用,还低价向电网卖电,收入投建二级电站2*200KW。会昌由原来柴油发电的“电力不足县”成为“电力出口大县”。
然而,因工业经济不发达,会昌长期来都是“用电小县”。改革开放30年,随着会昌经济社会发展,用电量逐年增加,每年以1000多万度速度递增。2008年,供电公司供电量达到了1.986亿度,是县供电公司1980年成立时供电量的50倍。其中工业用电达1亿度,商业用电达6000万度,农村人均年用电2000万度。
马克思说,将来一天等于二十年;列宁说,苏维埃政权加上电气化就是共产主义;毛泽东说,电力是先行官。我与电力结缘始于1957年的冬天,几十年来,我从会昌用电量的增长变化当中,亲身感受到了会昌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感受到了祖国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