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IT项目特点
IT项目以其实施的低成功率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IT项目的大面积的失败?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IT项目本身的特点所引起的,那就是IT项目需求往往不够清晰、项目实施过程的隐蔽性、项目可交付物的抽象性。正是IT项目的这个特征,使得IT项目从前期论证到中期实施都体现出“摸着石头过河”的特点。很多IT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都会体现出需求频繁变更、工期紧张、质量低劣等特点,造成的后果是实施IT项目的团队成员加班加点、疲于奔命;服务提供方的老板救火频频;而最要命的是客户方不满意程度一直在上升…….一个项目下来,简直是几败俱伤,没有任何一方对项目的结果感到满意。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项目前期的论证工作不充分。简单讲,就是做了不该做的项目。项目还没有真正启动时就注定要成为一个失败的项目,后续阶段即使投入再多,也乏回天之力。
2.“百人现象”
中国目前的IT行业是所谓的“买方市场”,IT企业往往为了几十万元的订单都打得头破血流,更不用百万元、千万元的大单了,其中的“杀手锏”就是价格战。假如企业不能在项目前期进行充分论证,就盲目参加招投标,过分乐观地沉醉于“又签下一笔大单”的盲目喜悦中,最后的结果就相当危险了,其中就有一个发人深省的“百人现象”。笔者有机会接触了国内IT行业的许多公司,对许多尚处于快速成长期的IT公司来讲,规模达到百人左右、年营业达到千万元数量级是公司管理层孜孜以求的目标。殊不知,这正是一个危险地带。对于规模较小的IT企业来讲,比如三四十人的规模,拿到一个千万元的大单几乎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而如果到了百人规模左右,则获得这样订单的机会还是有,不幸的是,这种项目在很多情况下却演变为“催命项目”!因为项目成本过高,公司入不敷出,只能艰难度日,许多公司正是被这些“催命项目”逼上了绝路。
怎么样尽可能避免这种情况?那就是量力而行,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但正如前所讨论过IT项目的特点,IT项目很多时候(尤其是前期)都是看不见、摸不着,怎么样能够在项目前期就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做与不做一个项目的理由呢?笔者试图通过介绍业界的一种量化论证方法,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降低IT项目风险的方法。
3.是否去投标
对于很多IT项目来说,做或不做有时看起来很难判断,尤其是角色和职责可能都会对最后形成的结果产生影响。单纯从销售的角度可能会觉得做项目多多益善,通常销售的提成与项目的签约额成正比;而财务可能比较关注项目盈利的状况如何;技术可能会关心有没有实现不了的技术障碍或者是不是技术含量过低等等。下面所示的某IT公司的两维分析法是投标前可行性分析方法的一种。通过这种两维分析可以相对量化、直观地去判断要不要去参加一个项目的招投标。
3.1风险和机会总评价
如图一所示,两维分析法分别从做项目所面临的风险和机会两个角度去分析是否去参加一个项目的招投标活动。
风险和机会的分布值均设定为0到100,所以整个平面被分为四个区域:分别是第I区(低风险低回报)、第II区(高风险低回报)、第III区(高风险高回报)和第IV区(低风险高回报)。从理论上讲,大家都倾向于选择位于第IV区的项目(低风险高回报)。但是在市场竞争的前提下这种情况不太可能出现,倒是更多的会集中于其他几个区域。如图一所示,黄颜色方框代表对一个潜在项目评价后它的具体位置,从图上可以看到它位于第III区(高风险高回报)。此时应该认定去参加此项目的招投标吗?通常的情况是组织要根据自己的历史经验去判断。例如图一中所示的红色曲线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两部分,曲线上半部分意味着组织可以参加招投标;而曲线下半部分则意味着最好放弃。通过这样直观的方式就可以将相对模糊的判断变得清晰起来。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