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三峡兑现承诺
号称世纪工程的长江三峡水坝,已于上周六完成主体工程,一座长2309米、高185米的大坝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实现了中华民族百年来关于治理长江、防范洪水、兴建水坝的梦想。
随着这座耗资2000亿元人民币的大水坝成为现实,人们所应关注的已经不再是改变三峡自然生态、淹没长江沿岸广大区域的利害得失问题,而是这项重大基础建设如何实现提案之初所作出的承诺,无论是在抵御洪水、提供电力、保护环境、促进航运、抢救文物,或者是安顿三峡住民等方面。换言之,未来将是三峡向受到波及的群体和环境作出回馈的时候。
从积极的角度而言,三峡水库,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提供防洪作用,足以抵挡百年一遇的洪患,让这地区的1500万居民和150万公顷良田从此摆脱洪水的威胁。根据估计,安全的生态环境,每年所能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将达25亿元人民币。
三峡工程的另一重大意义在于制造电力。当三峡水电站全面发电后,其覆盖面将达半数的中国人口,影响不能说不大。
从环保的角度,水力发电所创造的干净能源,将有助于提升环境素质,这对于全力追求经济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中国,也将是一大贡献。
同时,为配合三峡水坝的建设,中国政府已投入近400亿元人民币来治理三峡库区及其上游的水污染问题。因此,正视生态环保,可视为这项工程的额外收获,也应视为中国未来处理环境问题的典范。
撇开乐观的因素,建造三峡水坝所产生的问题却不能不令人关注。因这项工程而被迫迁移的居民数达百万,规模之大,堪称少见。唯有当这批迁移人口得到妥善安置,达到安居乐业的目标,三峡工程才算真正完成。
其次,三峡水坝是以人文环境作为牺牲的工程,它的代价是无可计算的珍贵文化遗产永淹水底。虽然施工之前,中国的一些文化机构已在保护三峡文物方面作出努力,但基于这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抢救不及的文化遗产肯定数之不尽。这不只是中国文化的遗憾,对于全球人类而言,也将是无可弥补的损失。当工程完成后,唯有将三峡发展成为一个人文荟萃、生态平衡、规划健全的环境,才足以弥补对三峡环境所造成的损害。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