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做出的碳排放承诺引发全世界关注,“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更是具有积极意义。研究显示,从全球看,发达国家在2050年前、发展中国家在2060年前实现能源和工业系统的零碳排放,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而无需依赖永久性、大规模、基于自然的碳汇解决方案

首页 > 火电 > 火电产业 > 报道 > 正文

中国2060年实现碳中和意义重大

2020-12-01 17:44 来源: 能源评论杂志 作者: 阿戴尔·特纳

中国最近做出的碳排放承诺引发全世界关注,“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更是具有积极意义。

研究显示,从全球看,发达国家在2050年前、发展中国家在2060年前实现能源和工业系统的零碳排放,在技术和经济上是可行的,而无需依赖永久性、大规模、基于自然的碳汇解决方案。

全球如果要在本世纪末将温升控制在1.5℃以内,就要在未来10年将碳排放量降低一半,这对于实现零碳排放非常重要。在接下来的30年,则要完成新技术的应用,还要实现存量资产的重新构建。这一挑战,对于具有极强执行力的中国来说,既是使命必达,又是重大的机遇。在短期内,必须有快速和实际的行动。

电力系统的脱碳是全社会实现零碳发展的关键。需求侧大规模电气化零碳排放的前提是,其所使用的电力都来自零碳能源。到2050年,中国会需要15万亿千瓦时零碳电力,其来源包括2400吉瓦风电、2500吉瓦光伏、230吉瓦核电等,这些装机规模都需要逐步完成,而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实际上,从各国经验看,承诺电力系统实现零碳排放的时间节点均会早于整个经济的零碳化。例如,英国承诺到2050年实现零碳排放,但电力系统需要在2035年实现零碳。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的研究也指出,中国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其电力系统实现零碳排放的节点将在2040年左右。除了电力本身,保证氢能的零碳排放也将依赖于电的零碳化。

“十四五”期间,中国的投资应转向零碳领域。建议中国将宏观经济的复苏刺激计划与“碳中和”的长远目标挂钩,与2030年的达峰目标挂钩,不再继续大规模新建煤电,而应加大零碳电力的投资力度。

可再生能源等零碳领域是“十四五”期间投资的理想标的。当前,中国提出的包括5G、特高压输电线路、高铁、电动汽车充电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相关基础设施和工业物联网等在内的“新基建”领域,在2020~2025年间的直接投资规模总计约9.31万亿元,可带动的总投资达到16万亿元。与此相比,进入到基础设施、房地产等传统领域的投资规模远远不止于此,其占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25%以上。尽管中国已将重点逐渐转向科技含量更高的“新基建”投资,但更理想的方式是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一方面,可再生能源投资的潜力更大,具备传统基建经济刺激效果好、创造就业机会较多的优点;另一方面,它更兼具“新基建”优势,可以推动中国实现长期的高质量、绿色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投资可再生能源等零碳领域、绿色和高能效城镇化基础设施领域以及终端用能电气化领域应成为中国绿色复苏的优先选项。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