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储能绝对是能源领域的热词。冷热电各领域,产供消各环节,不懂点儿储能,都不好意思和别人交流。储能被看作是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并替代化石能源的有力武器。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地球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储能“设备”,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存储形态。与常规电池不同的是,这块巨大电池的充放电

首页 > 配售电 > 能源服务 > 评论 > 正文

电网企业或将直面分布式发电引发的“死亡螺旋挑战”

2020-07-27 09:35 来源: 电力市场那些事儿 作者: 郎木晨烟

现在,储能绝对是能源领域的热词。冷热电各领域,产供消各环节,不懂点儿储能,都不好意思和别人交流。储能被看作是支撑可再生能源发展并替代化石能源的有力武器。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的地球其实就是一个巨大的储能“设备”,煤炭、石油、天然气是存储形态。与常规电池不同的是,这块巨大电池的充放电倍率严重不均衡。充电倍率非常低,充电时间超长,几千万年甚至上亿年;放电倍率则要高得多,尤其是工业革命之后。化石能源引发的环境、气候等问题就是由于充放电倍率不平衡导致的,现在的能源结构转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降低地球电池的放电倍率。

(来源:微信公众号 电力市场那些事儿 ID:ElectricityMarkets 作者:郎木晨烟)

站在地球角度看,煤炭、石油、天然气属于一次能源。如果站在太阳系角度看,这些能源已经转换过一次了,也属于二次能源。我们能利用的太阳系一次能源就是太阳能,风能是太阳能的衍生品,可以归为一次能源。光伏发电是对太阳系一次能源的最直接利用,清洁、低碳,并且适合分布式开发利用。引出分布式发电,下面进入正文。

世界范围内,分布式能源的发展、产销者(Prosumer)的出现,给能源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也提高了能源及能源设备的综合利用效率,同时降低了用户用能成本,是一举三得的大好事。但是,美国电力工业组织爱迪生电力协会在其发布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电力行业正在面临“破坏性的挑战”,正如固定电话产业受到移动电话技术的冲击。电力公司担心,随着越来越多的公司和家庭启用太阳能、风能和其他新能源自行生产电能,他们将失去顾客和收入,与此同时还得继续负担维系庞大电网的费用。这样一来,电力公司将不得不提高电价,导致更多顾客流失,境况更加雪上加霜。在业内他们称这一连锁反应为“死亡螺旋”[1]。此处的电力公司特指电网企业。

与生产型的发电企业不同,电网公司属于服务型企业,提供服务、收取服务费是其生存之道。又由于身处自然垄断地位,投资和运营受到严格监管,输配电价是其垄断业务的唯一收入来源。输配电价的定价原则是“成本回收+合理收益”,一方面保证有效投资成本能够回收,另一方面保证权益资本收益率等于社会平均水平,即机会成本为零。

输配电价总量定下来之后,需要确定分摊的原则和方法。除了英国、挪威和罗马尼亚等少数几个国家,输配电价都是用电力用户承担[2]。计价方法则分为一部制电量电价、一部制容量电价和两部制电价三种,以一部制容量电价为例,用户与电网企业之间的合同标的物是接入服务,接入容量是服务的“数量”,输配电价的单价可以用以下公司近似表示:

输配电价的单价 =输配电价总量/所有用户接入容量之和

输配电价总量由监管部门确定,在一段时间内是不变的,所有用户接入容量的多少就决定了输配单价的大小。随着分布式发电装机的增加,用户对电网企业的接入需求下降,分母减少,输配单价自然就提高了。接入费用增加反过来激发了用户安装分布式发电的动力,所有用户接入容量之和进一步减少,输配电价再次提高,陷入了恶性循环,这就是死亡螺旋的成因。一部制容量电价如此,两部制输配电价也难逃厄运,由于部分电价与输送的电量挂钩,死亡螺旋的速度只会更快。具体到电改进程中的中国,去年上半年发布的“分布式市场交易试点”政策中,高等级的输电费用被“忽视”,一旦有效、大规模实行,电网企业将直面死亡螺旋的挑战。

固然打破垄断、促进竞争、提高效率是市场化的初衷,保证公平也是监管部门必须要考虑的,电网在保证系统稳定、供应安全方面的作用还是无可替代的。7月17日,纽约州公共服务委员会NYPSC批准了住宅和小型商业客户的净计量替代方案,制定了新的月度收费和规定,但由于受到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实施推迟到2022年。新系统将根据公用事业、客户类别和补偿选项向太阳能用户收取每千瓦0.69美元~1.09美元的费用。现有的净电能计量用户将不受这一变化的影响。这一决定将缓解去年12月PSC白皮书中指出的成本变化,但却两边不讨好,不能满足公用事业部门或太阳能从业公司的需求。前者纽约电力公司希望看到基于用户需求的收费取代净计量,而太阳能公司则表示,每千瓦电量的收费可能会减缓市场增长,降低安装太阳能电池板的效益[3]。

原标题:分布式发电引发的“死亡螺旋”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