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每当提到工厂,人们脑海中都会立刻浮现出一个由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庞然大物,噪音、污染好像一直是工业企业撕不掉的标签,更无法想象一座电厂能与城市和谐共生,甚至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但是苏热人将这种想象变成了现实。今日的姑苏城中,苏州热电厂煤机安静地矗立着,没有呛鼻的黑烟,更没有

首页 > 火电 > 火电动态 > 报道 > 正文

【中国华能】中国城市电厂的苏热模式

2018-07-16 14:49 来源: 《中国华能》 作者: 柳田

多年前,每当提到工厂,人们脑海中都会立刻浮现出一个由钢筋水泥堆砌而成的庞然大物,噪音、污染好像一直是工业企业撕不掉的标签,更无法想象一座电厂能与城市和谐共生,甚至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但是苏热人将这种想象变成了现实。

今日的姑苏城中,苏州热电厂煤机安静地矗立着,没有呛鼻的黑烟,更没有刺耳的噪音,它的存在就像那冷却塔上的大提琴与音符,为这个城市演奏着一曲“电与热”之歌;苏州燃机项目更是无处不透露出“匠心”打造的“后工业”感。从整体厂房、设备采用的降噪设计到苏州特有的“廊文化”“院文化”,再到植物与设备的“对景”“借景”,这些精心的设计成功地将苏州燃机项目“藏”在了城市景观中,真正做到了不仅在功能上与城市共生发展,在外观上也与城市和谐统一。

建一座电厂,树一个典范。苏州热电厂,这座集“美貌与智慧”于一体的电厂早已脱下老旧的外衣,焕发出崭新的风采,将安全、绿色、高效的现代化企业特征深深地印在自己的名片上,为华能集团打造综合型城市电厂“样板”树起了标杆。

(来源:《中国华能》)

相关阅读:【中国华能】解构苏州燃机

【中国华能】苏州燃机电厂如何诠释精细化?

【中国华能】苏州燃机电厂转型升级三部曲

苏热模式探究

文|集团公司新闻中心 柳田

在苏州横山脚下、胥江河畔,你会看到一组高低错落、质朴优雅、吻合苏州城市文化基调的现代建筑,青灰色的水泥长廊串联起粉墙黛瓦,袅袅升起的蒸汽又给深深庭院增添了几分工业气息。这就是地处苏州市高新区的华能苏州热电厂燃机项目。

论规模,这家“一厂两站”总装机容量仅为63万千瓦的电厂绝不算大,但就是这样一个小厂20年来枕着姑苏城的潺潺流水,随着苏州市的气象万千,求新求变、转型拼搏、蓬勃生长。

从市区到新区:小而求变的发展动力

说起苏州热电厂的发展史,就必须讲到苏州的城市变迁。上世纪90年代,苏州市为取代老城区内“遍地开花”的小锅炉建设了装机容量9000千瓦的胥江热电厂,这便是苏州热电厂的前身。经过1997年“工厂制”到“公司制”的改革,华能苏州热电厂正式成立。

时间来到了新世纪,以2002年实施虎丘区与高新区合并为标志,苏州开启高新区“二次创业”,城市化进程全面提速,老厂所在的区域从原来的城郊边缘日渐成为城市中心。此时,苏州市区城市规划的调整给苏热带来生存挑战 :供热半径已至极限,热用户严重流失,市区工业企业“退城进园”,电厂所在地块“退二进三”(退出第二产业、进入第三产业),供热量和上网电量已不足高峰时期的一半,电厂环保压力大,企业出现亏损,甚至有声音要求苏热关停或搬迁。

苏热的困境,导致职工队伍人心浮动,电厂的几十个大学生员工走的只剩下三个。然而关停电厂,剩下的200余名职工将失去工作。

就在这时,苏热向集团公司提出了异地搬迁的方案。是承担异地再建的成本还是承受关停解散的损失?这不是一道容易的选择题,而苏热的厂领导向集团公司坚决立下“军令状”:重建一定盈利。

电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找政府、选厂址、定方案,一天也不能耽搁。老职工回忆说,新厂的建设在当时被称为苏热的“希望工程”,只有把新厂建设好,职工才有饭碗、有希望。从规划六易厂址到电厂建成,仅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同时对老厂的土地、固定资产等委托政府进行拍卖,所得款项全部用于新厂建设。

苏州燃机正门

苏热这一次的重建成功了。两台6万千瓦的燃煤供热机组于2006年10月投产运营。电厂投产后每年的发电量稳定在8亿千瓦时,年供汽量可达160万吨,向苏州市高新区的汽车、电子、制药等高科技企业及政府、商业、教育、医疗等公用场所近200家用户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汽,建厂以来,持续盈利,成为了一家投产后从未亏损的电厂。江苏分公司党委书记孙孜平感叹道,苏热人不怨不等不靠,自我救赎,艰苦创业,实现了一次凤凰涅槃。

从工业化到后工业化:城市电厂亦小亦美

燃煤新厂已然落成,苏热人又在思考新的转型。苏州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同时又是世界闻名的园林城市、文化遗产。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苏州市政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环保标准,再上燃煤供热电厂已不可能。是守住燃煤机组的成绩单还是向清洁能源来一次华丽转身?苏热选择了后者。

2009年,苏热人开始在太湖边上研究风电,也探讨过渔光互补的光伏项目,最终仍将目光锁定在了高新区。此时苏州市政府正着手关停古城区高污染的南门燃煤热电厂,热源替代即是机遇,华能准备在横塘片区建设燃机热电项目是最佳替代方案。

拟建的两台共51万千瓦的E级燃机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距离石湖风景区、苏州国际教育园咫尺之遥,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电厂”。“要建就要建成城市燃机项目的示范工程。”厂长张永明认为,示范工程体现在后工业化设计,这将改变老百姓对电厂的传统认知。

在视觉上,600米的回廊藏起了传统管线管架,工业机械设备又在不同角度与方向上进行“正面表达”。一“藏”一“露”之间,变压器、储水罐与院落、植物转呈开合、互为借景,工业和民用建筑此间结合,后工业设计得到诠释。

 苏州的“廊文化”融入工业设计中

在噪音处理上,将降噪和后工业化处理进行有机结合,主厂房外立面水灰色饰面板直接替换掉降噪隔音材料最外层压型钢板,门、墙、窗、棱有机组合,做到只隔噪音不隔景。

景观需要匠心,征地拆迁问题一样离不开耐心和韧劲。拟建厂址上有一个东吴建材市场,建材市场老板对征地拆迁漫天要价,反复无常,拆迁协议迟迟签不下。面对僵局,张永明“每周一”准时到横塘狮山街道的书记办公室“报到”,了解拆迁动态 ;前期工作人员动用一切资源,想尽一切办法,调动各方力量促拆。

有人做过统计,从2012年10月开始,与建材市场老板先后进行了97次谈判,至2015年4月30日最后一次谈判落锤,征地拆迁“长跑”用了两年零七个月的时间。签订协议的第二天,等不到区政府的拆迁队伍进驻,电厂就自己找施工队动手拆除建材仓库。

穿梭于厂区的廊道与管道完美结合

2015年10月28日,苏州燃机主厂房浇筑第一罐混凝土,以“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高效益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要求建设,2017年7月30日和9月20日,1、2号机组分别通过连续满负荷试运行,实现DCS受电、锅炉水压试验、汽机扣盖、燃机首次点火并网、汽机首次冲转并网、96小时试运行六个“一次成功”,兑现了苏热人对集团公司的承诺,即燃机项目当年投产,当年盈利。

2017年10月31日,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曹培玺到苏州燃机厂调研时,对苏州燃机的设计、建设、环保、景观效果给予高度评价,对当年投产即实现盈利给予充分肯定。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赵小平在参观苏州燃机厂后称赞 :“华能苏州燃机是国内城市燃机电厂的典范。”

从集中到分散:价值回归的发展逻辑

城市电厂没有了规模效应,更要将综合效益放在首位,实现价值回归。对苏热而言,体现在两张网的建设上。

第一张是热网,“吨汽必争”不仅是一种发展理念,更是小厂的生存法则。“用户到哪里,热网就要跟到哪里”,苏热以供热为龙头占领市场,落实大用户、兼顾潜在用户、挖潜新用户,在为存量用户铺设热网时已经将周边潜在用户摸底清楚,一旦提出需求,就将把用户牢牢握在手里。

江南水乡、水系庞杂,又有京杭大运河横亘其中,热网建设避不开“水”的问题。苏热在河道甚至航道上安装“高架桥”,在水中打桩建起8公里长的高架热网管道,建成后在华东乃至全国都是首创。热网建设不仅要“上天”还要“入地”,从京杭大运河河道底部采用“非开挖技术”,这在当时管网施工中也并不多见。数十年坚持热网建设,苏热的供热版图不断扩大,供热管线总长超过300公里,供热区域达到95平方公里,年售汽量超百万吨,承担了苏州市区一半以上的供热任务。

另一张网是天然气管网。这张网能否按时贯通直接决定燃机项目是否能够如期投产。按照管位规划,管线全长60.3公里,覆盖5个行政区,途经7个乡镇,村庄社区、高档居住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共达20多个,涉及几十个行政职能管理部门。面对如此复杂而紧迫的工程,难度可以想象,还没开工,燃气业内单位就搁下一句 :没有5年绝对铺设不完。

苏热人却说 :困难再大,没有我们的决心大 ;问题再多,没有我们的办法多。为了这条“生命线”,管网部组成4人攻坚小组,倒排工期,逐段协调攻坚,逐段建设。最忙的时候,管线上同时有10个点在施工,150个施工人员现场作业,攻坚小组要轮流在10个作业点之间奔波。在管线建设最艰难的玉屏山区段有近一公里长的岩石坡,按原设计的顶管作业办法,每天推进不足一米。为此,电厂领导亲自带领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管网部人员,多次上山实地勘察地形,并邀请规划局到场查看,最终形成开山直埋的替代方案。七台破碎机,仅仅用了一周时间,就为天然气管线从山脊上开出了一条120米的直线“绿色通道”,大大缩短了建设距离和建设工期。最终历时一年左右,“生命线”全线贯通。

天然气管线还是一项战略资源,是大棋局的开篇——有了管线,就可以开展售气业务,甚至向用户收取“过网费”;有了管线,沿线就可以“挂”上燃机热源点,只要合理布局,每个点不必大体量,一样可以创造收益。

“这种从大到小的变化,既是规律也是本质,是苏热转型为城市的综合能源供应商的基础,也为‘同城、多站、一体化’的模式树立了样本。”孙孜平这样解释。

原用于生产的机械设备与设施在不同的角度与方向上变成了景观与形式的正面表达

从单一发电到综合服务:市场导向创造效益

苏热的热网部有一块大屏幕,五彩曲线蜿蜒闪烁,遍布苏州城区,偶尔还会发出“嘀嘀”的报警声。“你看,这段绿色的线段说明巡检员今天已经检查过了,黑色的就是他还没走到的地方。”厂长助理席勤琴指着大屏幕介绍到,苏热自主研发的热网监控GPRS系统和热网用户“预收费”系统开启了热网用户管理的E时代。

有了监控系统,就可以跟踪巡检员的检查路径,容不得一点糊弄 ;还可实时监看用户端的温度、压力、流量、剩余金额等流量数据,生成用热曲线、日、月、年报表等,随时随地了解热用户端的使用情况,当流量超出申请量时热网部会电话提醒用户合理用汽或及时办理增容。

“预收费”系统则改变以前用户先用汽后付费的模式,用户要先行预付热费方可用汽,为此苏热与阀门制造厂一起研制了交费后才开启的特种阀门。这样一来,不仅热费100%回收,平均累计逾千万元的预收热费放到企业经营的大盘子中,更节省了一大笔财务费用。

可能有人会奇怪,还没用汽就要付费,用户会接纳这种颠覆传统的收费模式么?答案还是在服务用户上下功夫。

苏热为用户开展了“定制服务”,根据各个企业不同的生产工艺,量身定做供热方案,设计管线路径、制定改造方案、完成经济测算,把服务延伸到热网的最后一米,做到了真正的“交钥匙工程”。

久而久之,苏热的热网设计能力形成了品牌,往往是用户主动掏钱完成支管线的建设,只为了能用上“华能热”,这种经营方式被苏热人总结为“以热养热、以站养站”。

如今,苏热采用“一厂两站”的管理模式,一套班子运行着燃煤燃机两座电厂,在扁平管理、效率提高的背后是全体职工的辛勤付出。苏热的党委书记王峥说,苏热人有个理念叫“持小家图发展”,说的是要用持家的心态谋求企业的发展。持家持的是柴米油盐,对企业来说就是人财物、量本价——说人,苏热诞生了“华能榜样”金牌女值长陈艳 ;说成本,党员带头“修旧利废”,将一部分外委项目改为自修,燃煤电厂今天的职工文体中心是利用建材城拆迁出来的钢构建设 ;说财,电厂利用余热生产热水,对市场进行销售 ;说物,会议室中的两台电扇竟然还是胥江电厂时期购买的……精细与精明,小厂与小家,难分彼此,自成特色。

当新厂成为老厂,老厂成为片片回忆,苏热跟随苏州发展的脚步未曾有些许停歇。江苏分公司总经理李富民说,苏热要围绕清洁能源建设,一张蓝图干到底,打造成为华能在城市电厂转型发展的“样板”。

今,瞄准苏州科技城再建一个燃机热电厂的构想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也许过不了几年,在苏州的大阳山脚下,你会看到一座依山而建、层层退台的森林电厂,花草树木掩映下的厂区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相关阅读:【中国华能】解构苏州燃机

【中国华能】苏州燃机电厂如何诠释精细化?

【中国华能】苏州燃机电厂转型升级三部曲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展开全文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
2
收藏
投稿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查看更多相关报道

今日
本周
本月
新闻排行榜

打开北极星学社APP,阅读体验更佳